守护儿童健康安全,从相关产品的原料、设计、生产、流通、检测到售后、监管,每个环节都不容懈怠。

▲ "T16" 款童鞋送检样品。图 / 新华社

一些颜色鲜艳、价格低廉的婴幼儿塑料拖鞋,可能是儿童健康的隐秘威胁者。

近日," 问题童鞋 " 被严查,引发舆论关注。据 " 新华 视点 " 报道,在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一些儿童凉鞋,被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严重超标,最高超标 509 倍。目前,在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下,多家平台已对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溯源排查等措施,相关流向追踪工作同步推进。

增塑剂超标在儿童用品中早已不是新鲜事。邻苯二甲酸酯作为一种常用增塑剂,能增加塑料柔韧性,但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健康隐患。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接触增塑剂,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青少年生殖健康和生长发育。对于女童,可能导致性早熟,如乳房过早发育、月经初潮提前;对于男童,则可能导致睾丸功能受损。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器官较为脆弱,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较弱," 问题童鞋 " 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无疑是埋在他们身边的一颗 " 定时炸弹 "。

" 问题童鞋 " 屡禁不止,与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行业监管存在短板有关。部分厂家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舒适度,不惜违规使用过量非环保型增塑剂,全然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另外,从此次事件来看,相关监管部门对儿童用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手段也需更加精准有效。

此次曝光的问题,也反映出电商平台监管的漏洞。在抽检的样品中,不乏大量无标识产品。部分商家通过欺诈手段规避监管,提交合格检测报告,实际销售的却是不合格产品。电商平台过度依赖商家自主提交文件审核,缺乏动态质量监控措施,对无标识产品管理不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此类问题,已经引发相关部门重视。今年 6 月 1 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则,提高了对童鞋安全质量的要求。6 月 20 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将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管住 " 问题童鞋 ",需要收紧童鞋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发条。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和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按图索骥追溯产品源头,对生产、销售不合格童鞋类产品的企业依法严惩,形成有力震慑;同时,特别要注重对生产端的监管,尤其是对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开展专项排查,防止其成为监管盲区。

生产企业应守住良心底线,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能让幼童为劣质产品承担健康风险;同时加快高性价比环保增塑剂等安全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从源头保障品质。

电商平台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堵住依赖商家自主提交文件等审核漏洞,建立更客观完善的多维审核体系,对商家实行动态巡查,发现违规立即下架、从严处罚,并定期清理无标识、不合格产品,不能对不合格产品放任不管。

守护儿童健康安全,从相关产品的原料、设计、生产、流通、检测到售后、监管,每个环节都不容丝毫懈怠。希望此次 " 问题童鞋 " 事件,能成为推动儿童用鞋安全链条规范升级的一个契机,倒逼标准升级、监管强化、企业自律和技术革新,让孩子们脚下的每一双鞋,真正承载起安全与安心。

撰稿 / 和生(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