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9日,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暑期实践项目之一,“综合材料绘画实践”暑期班于复旦大学艺术馆三楼艺术工作站举办。该暑期班共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以综合材料绘画为创作实践类型,旨在培养无专业训练的文科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员的艺术想象力,同时训练其对视觉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与敏感性。

作为发起人,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潘公凯院长决定开展暑期班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能让哲学学院,特别是艺术哲学专业的同学们可以有艺术实践操作经历。他指出,作为哲学学院以及其他纯文科的硕博学生,都有非常扎实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几乎都没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缺少对艺术的深层理解。潘院长主张:对艺术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创作经验,不动手,没有感受,对艺术的理解就会比较隔,所以做理论研究的学生也要尽可能接近艺术,理解艺术,感知艺术。同学们首先要学习以“艺术家的眼睛去观看”,以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审美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审美的眼光,学会“艺术家的观看”。选择以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创作媒材,是因其无需太多的基础便可进入。若以油画进入,需有较好的素描功底和造型能力;若以国画介入,则需进行大量的临摹。作为短期暑期班,时间条件并不允许,而综合材料绘画可以通过拼贴等方式进行创作,可规避零基础的问题。依托于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易于入门的主要特点,学员也可以通过这一实践载体来更好地理解何为“艺术家的观看”。同时,暑期班的举办也与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泛艺术”的未来潮流以及建筑专业的未来转型课题有关,可以说,此次“综合材料绘画实践”暑期班是整体框架下的实验性起点。

在理论课上,潘公凯院长从艺术的本体角度讲解“形”与“色”这两个形式因素,以纳比派作品为例,向同学们解释艺术家观看与感觉世界的独特方式。并通过色相变化的案例(如下图)来告诉同学们,如何能在纷乱的现实场景中看出“形”与“色彩”。如何学习对“形”与“色彩”的敏感性?在绘画实践中如何加以主观处理,将观看的对象重构为二维高于现实生活的感性形式,如何对画面进行“策划”。在课程最后,潘公凯院长总结道:“综合材料绘画,要发挥材料的优势。所以形要简化,色彩层次也要简化。既要高度概括,又要强化对比——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此种训练,即是入门捷径。此中要点便是形与色都要形成节奏韵律。”

助教老师刘函迪则从色彩的角度出发,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日常常见的色彩,引导同学们思考色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联想和意涵。她强调:色彩总是能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的反应和联想。这些均来自于我们的经验和体验。在日常中对事物的观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我们会积累经验,感受到身边不同事物间的差异与美好。希望通过对色彩的观察和分析,会带给大家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也希望在此之后大家能从事物外观的形状“性格”与事物色彩的“性格”角度出发,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与乐趣。在《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赏析》课程中,刘函迪梳理了综合材料绘画的脉络,并以安东尼塔皮埃斯和安塞姆基弗为主要案例,向同学们展示综合材料绘画的不同呈现方式和效果。在总结时她指出,在综合材料艺术作品中,“物”的重要性被最大程度地凸显,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理解是与其经验相关联的,基于对某一物的认识与敏感度,不同的材料被置于不同的作品之中。艺术家对材料的抉择不仅在于材料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性,更在于这一物所具有的属性、价值及其丰富的不确定性的生成过程。综合材料艺术的魅力便体现在其对材料的多元化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之中,其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面与空间、装置的结合,更是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是中西方哲学、文化与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产生的深层文脉根源源于传统思脉中对“物”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同时借鉴西方近现代哲科思维系统中对“物”的多维思考。

在后期的实践创作过程中,同学们首先从对范画的拟仿入手,从画草图到画布上拼贴,感受什么是“艺术家的观看”,为什么艺术家看到的现实会不一样?并且不断熟悉材料和技法,感受艺术的魅力,体悟艺术的精髓。同学们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哲学学院艺术哲学专业的金殊正同学总结道:艺术好像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起码它安抚了我焦躁的心绪。在观看画作、临摹画作的过程中,我有点明白了艺术家不一样的观看方式。我逐渐屏蔽掉现实中嘈杂的声音,将所有感知回归到我的身体。摩挲在纸面上的手,指纹与纸纹的交织,是快乐的;观看到点线面构成,以我的方式再次渲染,是快乐的;颜色铺在画布上,又偶发地沾染在我的肢体上,更是无比快乐的。从规训中短暂逃逸,将自己的“野性”放肆宣泄,我步入到一种本能的、通过自己的手去触摸真实物质,去抵抗无聊情绪的,逐渐得到自我满足的乐途之中。在现实和我之间的壁垒好像逐渐模糊,我们并行——我在侧目偷偷看世界,世界在包容,并反照我。

哲学学院林子轩同学写道:完成了一次艰辛的临摹后,今日是自主创作第二幅作品的时候。我很早便想用图像的方式呈现《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著名的酷儿神话,借由这次机会便轻易定下了这个主题。艺术家Giorgio de Chirico、Katherine Bradford的画作、近期阅读的小说《近乎快乐的故事:酷儿故事集》乃至林俊杰“我们背对背拥抱”的歌词一时间纷纷汇集于头脑。然而仅仅有观念和表现欲望的汇集是远远不够的,在刚刚起步的构思阶段,我必须不断询问自己,这个线条是否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刻板性别想象,什么样的材质、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色彩能够达到我想要并置的流动、悲伤与绚丽。只有当我真正从各个角度观测我的画布,用身体丈量所需的彩纸时,想象夜的过程,才最终化为了一遍遍把夜揉皱,又一遍遍抚平其经脉肌理的过程。若非真正用触摸与观看代替思考,或许很难想象这种坚实的感动从何而来——当用胶将深蓝色彩纸贴上画布,我甚至讶异和留恋于在这种干湿相间的时态下,其色彩分层与纹理走向所呈现出溺水般的复杂深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如同里尔克的《布拉格手记》中那个彷徨于街角的小马尔特:“我学着看——不知为何,一切都更深地进入了我。”

文学院的董菁同学在回顾课程时说道:作为一名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十分有幸能够参与哲学学院组织开展的“综合材料绘画实践”项目。通过跨学科地亲身进行艺术实践,我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眼界。与此同时,这段经历也促使我开始思考体悟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综合材料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例如综合材料艺术同样具有一种广义的“语言”,需要重视画面中各种元素搭配的节奏以及对于画面整体的策划。这与诗歌、小说等语言艺术中注重元素的搭配、韵律的协调所产生的美感或许具有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相似之处。因此,我十分感谢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给予我一次提升艺术感受力的机会,也十分期待今后能更多地参与哲学学院及复旦大学艺术馆开办的各项活动,努力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此次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综合材料绘画实践”暑期班,不仅是在带领零基础的文科学生进入艺术创作的世界,更是在尝试以新的方法普及美育教育,思考如何让更多零基础的、非专业的年轻人快速介入艺术创作,从艺术的角度观看世界,感知世界,并在艺术创作中找到抒发情感、展现内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