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真正的“爆款”来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电影《南京照相馆》票房已过4.6亿,7月27日的单日票房更是突破3亿元。相关机构对影片的总票房预测已上调至30亿+。而在社交网络上,关于电影的众多话题正在发酵,不断提升该片的热度和关注度。

《南京照相馆》正在全国公映

电影《南京照相馆》基于沉痛的历史背景创作,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到一个极其巧妙的叙事切口: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城内素不相识的七个老百姓,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因城中一间照相馆相识。在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的过程中,发现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它以独特视角,揭开那段绝不能被遗忘的记忆。

7月28日,影片导演申奥,主演刘昊然、高叶、杨恩佑来到上海路演,在采访中,围绕影片的创作理念、细节设计等方面,分享了诸多深刻见解。

历史铁证如山,无需贩卖暴行与血腥

电影的中文名为《南京照相馆》,但是英文片名没有直译,而是更加一针见血地翻译为“Dead to Rights”。针对这个细节,申奥解释:“一方面,它有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之意,契合影片主题;另一方面,传递出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这也是我们想通过影片表达的精神内涵。”

导演申奥

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我国拍摄过许多,以南京为背景,也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不同导演选择不同的视角切入。谈及选择 “照相馆”作为影片核心场景的缘由,申奥透露,自己是受1987年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屠城血证》启发,获得改编版权后进行了新时代的创新。同时,导演申奥自己从小就是胶片摄影,在父亲指导下冲洗照片,对胶片饱含深情。“战争时期,照相馆这个本应留存幸福瞬间的地方,却充斥着日军的罪行与亟待曝光的真相,暗房红灯宛如血色,这种强烈对比给了我创作灵感。我想把照片当作宣传战和舆论战的有力武器,深入挖掘这一元素。”

电影上映3天,豆瓣评分上涨

电影中角色方言的多样设计别具匠心。王骁、周游是南京籍演员,能说一口地道的南京话,同时,影片也兼顾了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申奥表示:“南京在当时作为首都,是包容各方的城市。所以选演员时,我期望汇聚来自不同地域的人,让他们用最擅长的语言表演。这次选用江苏籍、上海籍以及北方演员,就是希望展现一个兼容并包的南京,让大家知道南京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更是全体中国人的南京。”

相比于传统的战争片,《南京照相馆》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中的血腥与暴力,无论是被杀害的平民百姓、被侵犯的女性,电影都没有给予正面镜头。除了战争场面,申奥的镜头更多关注的是在战争中奋力求生的普通个体。一面是被屠杀,一面是设法求生,并在相互守望的过程中,迸发出人性的光辉。

在创作时,申奥尤为注重残酷与温柔的尺度把握。他明确指出:“关于这场战争和侵略者的劣迹,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和其他影视作品已经表现过很多次了,所有中国人对于这段历史都是耳熟能详且是悲痛欲绝的。”因此,这次的创作,申奥奉行“不把镜头直接对准暴行、对准血腥,不想让这些元素成为一个电影的噱头去贩卖,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看到普通人,朴素的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之下所能绽放出来的人性的微光,用照相馆的一点点的光亮去照亮整个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内心,同时也点燃真相”。

揭露真相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照相馆》近日路演的行程安排,也是一条用心的“重走抗战路”。一路走来,申奥也是感触良多,“其实整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不只是发生在南京,是从上海一直到南京的一路,中间包括苏州、常州等城市都遭到了屠戮。”

而在路演过程中,看到沈阳、大连、上海等往昔饱受战火摧残的城市如今呈现出繁荣盛景,他感慨道:“被日军铁蹄践踏过的都市,都已经绽放出了现代化的繁荣昌盛的模样。这种变化真的非常令人振奋”,申奥谈到,把祖国建设得强大,才是对那段屈辱历史最好的回击。

“演员是时代的显影师”

在《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饰演冒充照相馆学徒的邮差苏柳昌,被冒名顶替的照相馆学徒名叫陈永泰,“阿昌”“阿泰”寓意着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每个角色的名字在剧本创作时就承载着底色和美好寓意。”刘昊然还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观众的另一种解析,最后从照相馆逃出去的两个人,一个姓金,一个姓林,正好是“金陵”的谐音,“寓意着从这片土地上站起来和活着走下去的是我们的人民。”在他看来,这些名字里藏着的希望,是导演在创作初期就赋予角色的深层内涵。

阿昌的细节

刘昊然在采访中谈到自己有一个习惯,拍戏的时候会在当地走走看看,从前在东北拍戏时,就让他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感触。“我在东北拍戏时,不管是沈阳、吉林还是鞍山,每次都会去当地的烈士陵园走一走,那些曾经遭受过苦难和屠戮的地方,烈士陵园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而影片上映后,他在网上看到很多历史和军事类博主对战争走向的推演和历史科普,更让他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力量。令刘昊然印象深刻的是,“下面有很多年轻的、还没接触过这段历史的小朋友在学习,这是一种历史的交接。”他认为,从经历过战争的祖辈,到父母辈,再到自己这辈年轻人,对“中国经历过什么”“中国为何能走向繁荣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是我们拍戏的演员、导演,还有那些历史科普博主一直在做的事情”。

7月17日,刘昊然在给《人民日报》的撰文中提到,“演员是时代的显影师”,结合影片,他做了进一步阐释。“显影是胶片变成照片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精准,需要时间和剂量的把控。”他认为演员的工作与之相似,“我们要以最好的状态、最精准的表演,把文字作品从剧本变成荧幕上的动态影像,传递给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而这一工作性质,恰好与《南京照相馆》的题材相呼应,让他对演员的职责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昊然和高叶谈角色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高叶所饰演的林毓秀,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无数普通女性的缩影,她的坚韧与情感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叶坦言,演到后来自己几乎忘了是在演戏,“就觉得自己是林毓秀”。尤其是在拍摄分别的戏份时,她总会忍不住喊出“一起走,一块走,我们一起走吧”。“特别是阿金跟老金跟阿昌两个人在那儿互相说师傅的那场戏,我当时其实心里面特别的痛苦,我喊出了一起走,虽然我知道那个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还是想说出这好像虚无缥缈的一个希望。”导演最终将这句“一起走”保留在影片中,让她十分感激,这既是角色的心声,也是她对那个时代人们朴素愿望的共情。

高叶饰演林毓秀

片中高叶有多场哭戏,有颤抖压抑,有绝望恐惧。她谈到对几场哭戏的处理时表示,“作为演员会流泪会哭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一件事儿。”她更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是角色除了流泪之外眼中蕴含的复杂情绪,“因为那刻所有的情绪是升腾出来的,是涌动出来的,可能是有胆怯的,可能是有向死而生的,可能是有绝望的。”高叶认为,观众能与角色产生共情,正是因为读懂了这些深层次的情绪。

最近随着电影路演,走过一个个城市,烟火气十足的繁荣让她最为动容:“都说我们这个电影是没有彩蛋的,但是其实观众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看到现在这样繁华的中国,就是这部电影的‘彩蛋’,是一群朴素、坚韧、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一个这样的新中国。他们不仅是创造了繁华的城市,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可以等孩子们长大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影片以深刻的历史视角、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好评,成为近期口碑强劲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题材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历史,不少家长陷入纠结,担心影片内容过于压抑,不确定是否该带孩子走进影院。社交网络上“适合带孩子看吗?”“想带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怕太血腥”之类的发言并不少见。

针对这样的担忧,主创们在群访中给出了理性而温暖的回应。刘昊然在分享时提到:“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就尽量克制,没有让过于血腥的镜头频繁出现。上映后,看到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来看,也有小学的孩子走进影院,很感动。勇敢的中国观众是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影片传递的力量。”

高叶则引用了导演申奥在此前路演中的一句话:“很多过于小的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看这样的电影,但是没有关系,电影已经拍完了,电影就在那里,电影可以等着他们长大。”

杨恩又

影片中,饰演老金女儿的小演员杨恩又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眼中属于《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婉仪其实是个很灵动的孩子,她知道有战争,但一直和家人躲在照相馆的地窖里,没出去过,所以不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

片中有一场拍摄全家福的戏,原本导演的设计是所有演员都哭着拍摄这张最后的留影,12岁的杨恩又主动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婉仪没见过日本人,会以为爸爸在跟她玩游戏,不该哭。这个基于角色处境的思考,最终被导演采纳,让这场戏呈现出更复杂的情感层次 —— 在成人的悲痛与绝望中,孩童的纯真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反衬出战争对美好日常的摧残。

影片中的全家福

在采访中,各位主创们都谈到上映后印象深刻的评论,杨恩又提到有网友问“这部电影有谁会去看”,而她印象最深的一条回答是“中国人”。

“每一场战争都是全人类的悲剧,我们拍摄这个电影,除了会让观众感受到极度的悲愤以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激发出观众心目中的一股力量。我们希望让观众能化悲愤为力量,去激发他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勇气。”申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