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以“书香中国,阅读之美”为主题、在重庆举办的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落下帷幕,书博会中汇聚了百万种图书并举办了300余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亮相的新书,组成多样的文化生态,并反映着出版行业的最新趋向。

科技考古成为新热点,科幻也重“科学内核”

现代考古学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到梁思永的“三叠层”,从李济的夏墟调查到苏秉琦的文化区系类型,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考古中国”……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实现“锄头考古学”向历史、人文、科技、信息等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的综合学科的跨越,更在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方面实现了从小众学问转身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书博会中,大象出版社介绍了“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系列,立足于科技考古,包含《与动物为伴》《人类的过往》《沉没的历史》《星空的启示》《城墙的内外》等五册,分别对应动物考古、人骨考古、水下考古、天文考古、城市考古等学科分支领域,呈现了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就。

发布会中,关于青少年读者关心的“如何成为考古学家”的问题,丛书主编陈星灿认为“考古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观察力和坚持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鹏也谈道:“当前青少年历史教育中,考古科普类读物存在明显缺口。书中蕴含的实证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的核心素养。”

从考古走向未来,书博会中,科幻作家王晋康带来新长篇科幻小说《行歌三叠》。《行歌三叠》作为一部长篇核心科幻小说,讲述了核战阴云笼罩人类之际,拥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大妈妈”横空出世,为人类打造出“伊甸园”般的生活。然而,三位来自这个“完美时代”的年轻人,却决定穿越时空回到三百年前,阻止“大妈妈”的诞生。作品通过“我”“他”“你”三个不同视角的故事交织,展开了一场科技与人性的终极较量。

发布会中,王晋康详细阐释了自己提出的“核心科幻”的内涵。他表示,“核心科幻”作品着重强调“科学内核”,凭借宏大且深邃的科学体系构建独特的科幻美学,其中涵盖哲学理性之美与技术之美。“核心科幻”对优秀的科幻构思有着高度依赖,这也是科幻作品与主流文学作品最显著的区别。

文化艺术出版社负责人斯日古楞与王晋康先后致辞。斯日古楞表示,文化艺术出版社将基于王晋康的“核心科幻”理论,成立“核心科幻工作室”这是一个集出版、人才培养、IP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聚焦出版优秀图书、培养科幻作家、实现跨领域转化三大职责。

战争中的科学家与教育家:历史中的群星闪耀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多本新书契合这一主题。

大象出版社推荐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一书,这本书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讲述科技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典型故事。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前辈们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恶劣环境下,是如何制造出炸药、防毒面具、青霉素的,他们才是我们的‘明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新书分享会现场,重庆八中宏帆中学的张子锡谈道。

“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力量尽管从总体上说来还比较薄弱,但他们在战争中创造性地挥洒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科学家精神,这本书就很好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含义。

西北大学出版社推荐《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一书。

郭琦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1917年7月,郭琦生于四川乐山,后就读四川大学。青年时代两赴延安学习或工作,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960年,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工作;1983年调任陕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1990年9月辞世。就在离世前不到一年的1989年10月,他留下了1270分钟口述。这份口述曾以《我的高教三十年:郭琦教育思想口述实录》等形式部分面世。2023年始得全璧出版。2025年4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又推出内地版。

发布会中,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结合就读西北大学时,郭琦开明处理多次学生“风波”“激烈言行”的亲身经历,说明郭琦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并指出在中国思想界经历激烈动荡的背景下,郭琦等老一辈革命者在历史转折时期关键节点的立场和态度,值得敬重。

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认为,该书看似是大学校长回忆录性质的“小众”之书,实则是深具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大众之书,因其对教育相关的问题思索,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仍有借鉴作用。

接力出版社介绍了“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讲述了袁隆平、钱学森、焦裕禄、华罗庚等100多位中华先锋人物的故事,邀请汤素兰、秦文君、徐鲁、葛竞、曾维惠、毕然等52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书博会上,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毕然,通过现场讲述先锋人物王顺友、郭明义、孙永才的感人故事,分享创作经历。

据悉,接力出版社计划于2025年8月推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图画书系列”,首批4种包括《从小男孩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事》《草原上的额吉——都贵玛的故事》《影响世界的小草——屠呦呦的故事》《少年与大海——黄旭华的故事》,通过图文“合奏”的形式再现梅兰芳、都贵玛、屠呦呦、黄旭华的成长故事与动人事迹。

数学、国防:书展上的“硬核时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持续在科技学术专著、高等教育教材、科普及人文社科等领域发力。书博会中,该公司重点介绍了《数学史话:从建造金字塔到探索无穷大》一书。

数学也浪漫,这本书从数字的起源开始,围绕数字、计算、计量、几何、公式、代数等数学知识,讲述数学的历史和发展,讲述人类在数学上辉煌的成就,以及数学对人类的理性精神产生的持久和深刻影响,兼及改变世界的数学发现背后令人着迷的数学家的轶事。

书博会中,西南大学教授、该书译者钟新引用数学大师亨利庞加莱的名言“若想预见数学的将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强调数学史对数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数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破解规律的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沉淀的智慧成果。

发布会上,译者钟新介绍了如何让阿拉伯数字的千年迁徙、牛顿与莱布尼茨的思想交锋在中文语境中清晰呈现;解读书中具有启发性的内容,如古希腊人用穷竭法计算球体积的智慧如何暗含微积分雏形;探讨了数学史的当代价值,分析希尔伯特的未竟之梦为何仍对今天的数学前沿有指引意义。“当看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算式与中国《九章算术》的‘折竹问题’隔空呼应时,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是人类用不同语言书写的同一套真理体系。”钟新的感悟道出了数学跨越时空的共通性。

读者阅读《数学史话》

同样硬核亮相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书展中,该出版社带来系列新书,《时间的朋友》以科普视角为青少年打开科学之门,作者张恩祺将国家授时中心的志愿者经历,通过边云智能实验室的AI技术,转化为具象的插画,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易懂有趣;《新概念航天器》探索航天领域的前沿构想,包含航天器总体设计、模块化技术等专业内容,也融入星际移民构想、地外生命探索等;《制导炸弹先进制导控制技术》则聚焦航空武器装备的精准打击,该书的分享活动中提到的“命中精度2米内”等技术突破,让现场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

为了让书中所述内容真实可感,西工社还以“实物+书籍”的展示方式让国防科技可感可知,在现场以1:8.455比例精准还原的歼-10C战机模型。西工大社介绍,国防科技出版必须扎根科研一线,把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可传播、可传承的知识载体。

老生常谈“作文”:新鲜素材让作文变得热气腾腾

与科技类图书分庭抗礼的是一直广受家长欢迎的教辅书。

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天下图书公司带来《同步作文素材》1—6年级系列新书。这套书紧跟统编版教材,从课内同步作文出发,筛选能供学生写作使用的时事素材、科普素材、传统文化素材等,帮助学生写出有亮点、有吸引力的课内同步作文。

访谈环节,《同步作文素材》特约编委、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副校长冯栎钧提到:“素材新鲜了,作文才能亮眼。孩子们写作文最怕无物可写,或者写出来的内容千篇一律,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接触的素材太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习作技巧方面,冯校长谈道:“不用想太多技巧,也不用怕写不好,只要让孩子读起来,写起来,坚持写下去,就对了。”

天下图书公司小学业务部主任韦秋屹提到,“作文素材”系列读物在编写时借鉴“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读报法”理念,思考哪条新闻对孩子们最重要?为什么重要?以及新闻背景有哪些知识值得孩子学习和了解?如果孩子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重庆的无人机表演等热门事件,都转化为“作文素材”,用“作文素材”打开眼界,就能写出热气腾腾的“鲜”作文。

此前出版的一本《赢在高考作文》同样关注到作文中的素材积累问题,书中也提供了丰富的时事热点素材、名人名言等,并告诉读者怎样巧妙地将这些素材融入作文,让文章更具时代感和文化底蕴,避免素材老套、论述空洞的问题。

从素材拓展到高考作文中的更多面向,这本书由高考一线阅卷教师共同编写,基于对高考作文题的分析,分享了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让考生直观了解阅卷教师的评分心理。

书中也提出,作文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考生情境意识的全面考察。教辅类书籍,需要讲解如何在作文中精准把握情境要求,明确写作身份与对象,并以足够的技巧,让作文一事从“苦熬”变为“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