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奚佑 一墨

编辑 | 张来

雨下个不停。

身处华北,无论在哪座城市,只要打开手机,预警便透过短信和新闻弹窗接连不断地跳入视线。令人记忆犹新的 "23 7" 华北强降雨仅仅过去了两年,破纪录的暴雨又降临华北。

自 7 月 23 日以来,北方多地持续遭受强降水影响,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区成为强降水核心区。短短一周,北方共有 19 个国家气象站打破同期历史极值,其中 13 个站点更是刷新历史极值,河北易县甚至 " 一天下完了一年的雨 "。

2025 年 7 月 25 日,河北保定市易县,暴雨导致河道涨水 / 图源:央视新闻

7 月 24 日至 25 日,河北涿州遭遇暴雨,部分街道积水几乎没过小轿车的车窗,只有货车得以在水中通行。被困市民坐在货车的露天货箱上," 开车像开船一样 "。

7 月 25 日至 26 日,河北阜平县,特大暴雨下了将近 10 个小时,6 个乡镇 46235 人受灾,死亡 2 人、失踪 2 人。当地部分小区积水一米余,没过了成年男性的腰部、涌入地下室和一楼住所,电力、通讯系统暂时中断。

河北阜平暴雨造成居民楼积水 / 图源:央视新闻

在北京,26 日的强降雨在密云西北部引发了山洪和山体滑坡,当地一名派出所政委在救援途中被卷入洪水,在湍急洪水中抱住一棵大树才未被冲走。两小时后,附近被困群众都被平安转移,他才被铲车救回安全地带。

暴雨往往与内涝相伴,内涝是灾害的延续形态,危害甚至比暴雨本身还大。在屡破历史极值的雨情之下,城市能否抵御内涝灾害,维系基本功能的运转,关键在于埋没在城市地表之下、如人体血管一般复杂且重要的地下管网系统。

地下管网,一直是城市基建的重心所在,是一座城市应对内涝的 " 生命线 "。自 2019 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已累计建设改造各类市政管网 50 万公里,消除城市的易涝积水点 4800 个。

暴雨落下,城市再次面临考验。

地下系统

近年来最令人惊心的暴雨灾害,还是 2021 年的河南郑州 "7 20" 特大暴雨灾害。这场暴雨,让河南因灾死亡失踪 398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1200 亿元。

事后,据国务院灾害调查组发布的报告,这场悲剧 " 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 "。所谓天灾,是当日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的特大降雨。其中的人祸,便包括城市排涝能力的规划不足。

城市区域地面大范围硬化,排洪主要依赖排水系统。依据《室外排水设施规范》,像郑州这类特大城市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应达到抵御 50 年至 100 年一遇暴雨的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而 2021 年 7 月 20 日当日,郑州市主城区共有 38 个排涝分区,只有 1 个达到了规划排涝标准,部分分区实际应对降雨能力甚至 " 不足 5 年一遇 "。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 2025 年 3 月接受南风窗采访时提到,城市排水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硬伤,就是 " 新旧城区建设的不平衡 "。

有专业人士告诉媒体,彼时郑州市部分地下管道管径偏小,淤积严重,尤其是部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小管径排水管道仍在运行,许多大型排水设施超期服役,长期满负荷运行,导致设施老化严重。

排水管网改造 / 图源:郑州市城市管理局

胡刚说,地下管网是整座城市的问题,仅凭一个片区的修缮,无法解决根本。胡刚向南风窗举了个例子,在降雨频繁时,南方部分地区尽管大规模翻修过地下管网,依然没能彻底解决水患之忧。

小修小补无法彻底解决内涝。胡刚说,但 " 出于保护老城区历史风貌的考虑,以及担心太过扰民,城市又很难对老城区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 "。这便使得城市的内涝治理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事实证明,下水管网和排洪系统,就是一座城市最隐匿、最容易被忽视,同时又最能体现治理水平、最关乎城市长久发展的基础建设。

多管齐下

城市内涝正在成为我国发生最频繁、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近 60 年来,我国极端降雨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水利部统计,2006 年至 2021 年的 15 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有 100 个县级以上城市遭受内涝灾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 2024 年度 " 全国十大自然灾害 " 中,暴雨洪涝类灾害占据了其中的 6 席。

如何应对愈发频繁、集中和极端的降雨,成了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北方城市。就暴雨的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而言,我国南方依然普遍高于北方,然而,这种情况也在不同年份存在偏差。一份来自 2021 年国家防汛抗洪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显示,华北平原地区的雨洪灾害却占据了当年全国灾害总数据的半数以上。

2021 年,河南郑州暴雨,工作人员在一建筑工地排水 /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南沿海等城市,早在基础设施规划之初,就把应对特大暴雨纳入了建设考量,而相对干燥少雨的北方城市对此普遍缺乏经验。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降雨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这对北方城市电力、供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韧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应该怎么办?在城市应对暴雨的各种措施中,除地下管网的完善之外,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概念,叫 " 海绵城市 "。其含义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早在 2018 年,郑州市曾出台一项耗资 534.8 亿的 " 海绵城市 " 规划,却对内涝改善并不明显。当地居民会以 " 这块大海绵,吸水不沾弦 "(当地方言," 不靠谱 " 的意思)来吐槽 " 海绵城市 " 建设的不如人意。

" 海绵城市 " 示意图

面对外界对郑州投入巨额资金打造 " 海绵城市 " 的质疑,联合国人居署程序委员、国务院外专局规划专家饶及人在当年接受媒体采访认为,一些对 " 海绵城市 " 的批评有失公正。

饶及人说," 海绵城市不是‘水桶城市’,海绵的功能本就是吸水而不是排水 "。胡刚也向南风窗解释说," 海绵城市 " 在防洪排涝上只能起改善作用," 城市绿地虽然具备吸水、蓄水的功能,但面对几百毫升的特大暴雨,它也无法及时消化 "。

在胡刚看来,要想解决内涝问题,还是需要对地下管网进行彻底的更新改造。" 目前的修修补补无济于事,唯有破釜沉舟进行‘深隧’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内涝问题。" 他说。

成本之困

" 深隧 " 是什么?

" 深隧 " 全称深层排水隧道,通常埋没于地下 30 至 60 米深处,通过与浅层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城市雨污水的收集、调蓄、输送和排放功能。

放眼国际,深隧的研究和应用已有较长历史。在日本,埼玉县东部地下 50 米深处,就有这么一条长 6.3 公里的全球最大规模地下排水隧道,被人们称作 " 彩龙之川 "。2019 年第 19 号台风来袭期间,面对暴雨侵扰," 彩龙之川 " 实现了史上规模排名第三、约 1218 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当地浸水房屋户数减少约 9 成,挽回约 264 亿日元损失。

日本彩龙之川 " 首都圈外围排水道 " 整体示意图

目前,我国武汉已于 2021 年建成首个正式运营的深隧项目,广州深隧系统的首个试验段工程东濠涌深隧于 2022 年投入运营,深圳、上海和北京也都在建设深隧项目。可以发现,深隧项目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深隧项目之所以建设进度较为缓慢,胡刚说,技术并不是难题," 但在融资、权属、收益等方面的困难,会拖慢它的建设进度 "。

深隧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规模是普通城市基建项目难以企及的。" 彩龙之川 " 耗费了日本约合 2400 亿日元、耗时 14 年才最终建成。

" 彩龙之川 " 中,被称为 " 地下神殿 " 的调压水槽

总的来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核心困难怎么都绕不开——钱。对深隧建设的争议同样围绕它巨大的造价成本展开:一种声音认为,如此昂贵的工程,不应该被视为应对城市内涝的首选方案和万能钥匙。

特别对于北方城市来说,基础设施的改造成本尤为庞大。据媒体报道,一位熟悉河北省涿州市水利工作的人士曾去江淮地区调研,发现当地将通讯塔下的机房、供电的变压器等设置在距地面一定高度,而在华北地区,很少地方会这么做。而如果仅对通讯塔一项进行气候适应性改造,所需的资金和人力成本都是巨大的。

2023 年至 2024 年,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超 4700 亿元,重点支持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

而未来,如何适应长期的气候变化、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一道关乎治理信心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