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7月31日报道,受强降雨影响,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部分村受灾,灾害造成8人遇难、18人失联,抢险救援工作正在全力进行。
山洪来临前,网名为@莹莹舞青春讲述的户外达人,与另外49 名达人被邀请至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镇北坎子村附近的北京山谷青普・银河营地(简称“北京山谷”)参加活动。
她说,7月27日,从他们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起,雨就淅淅沥沥地一直没停过。事发当晚,活动尚未结束,参与者们仍在山谷中逗留。她与多位同伴被安排在营地帐篷过夜。
她的帐篷搭建在基地的最外侧,紧邻山谷河道。7 月 28 日凌晨 3 点多,当他们准备转移时,洪水已经来临,水位快速上涨。当时多人抱树等待救援。
除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近日北京密云、怀柔、平谷一带也遭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洪。暴雨来临前,这些区域已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7月31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主任、副教授孔锋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对于长期没有发生过严重洪涝灾害的地区,许多人并不知道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预警与响应之间并没有严丝合缝。
他认为,在预警后的响应链条中,从市级到区级到乡镇到街道,最后到基层时就面临一对多的现象。“最后一公里”由谁负责?如何叫应是有效的?应该从一场洪灾中得到反思。

2025年7月29日,河北滦平,从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政府,到受灾最为严重的西沟村村部,有8公里左右的距离。洪水中,3处桥梁严重垮塌,无法通行。视觉中国 图
预警与响应之间的“裂缝”
河北兴隆县与北京市密云区、平谷区接壤,从大的地理单元看,这些区域都属于燕山山脉的浅山区。沿河谷密集分布的民宿、农家乐和露营营地,是近年来北京市民在周末、小长假选择的热门目的地。
一名在河北兴隆县北京山谷青普・银河营地(简称“北京山谷”)经历过洪水的网友说,7月25日,他们三个家庭从北京驱车去兴隆县的北京山谷玩,其间有时晴天,有时小雨,大家都忽视了天气变化。7月27日白天,北京山谷主办方开了一场发布会,邀请了50位户外达人参加,晚上还举办了晚会。
事实上,自7月20日起,华北地区正式进入主汛期,这个时期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
7月26日至27日北京市连续出现强降水。7月26日晚,北京密云区已经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并提示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与密云相邻的兴隆县,红色预警发布得更早。7月25日凌晨近2时,兴隆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居民降雨强度大,注意防范。28日2时许,当地再度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受降雨影响,部分道路断交,部分区域供电、通讯中断。28日06时22分,兴隆县气象台于当日第三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降雨强度大,暴雨引发城市积涝,山区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大。
前述网友说,(27日)夜里雷雨声很大,直到第二天早晨一楼民宿家里进水,没网没水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洪水退去一些,他们看到停车场里的车全部被洪水冲走,好在有酒店派车把他们送到高铁站,他们才顺利回到北京。
“出去玩儿一趟,三辆车都被冲走了,没想到山洪这么严重。”她说。
灾害是一次“体检”,孔锋指出,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之后,城区的预警响应机制上有明显提升,可圈可点,但预警响应在山区仍存在“裂缝”,许多人不知道红色预警之下要做什么。
孔缝建议推进预警响应机制革新,建立“四色递进式”预警发布体系,例如,红色预警(200毫米以上)就应该启动“全城静默”,通过手机闪信、IPTV弹窗等强制推送避险指令。同时,借鉴重庆“31620”机制,提前3天发布气候趋势预测、提前6小时锁定暴雨落区、提前2小时启动应急响应。
在提升全民防灾能力方面,他建议推行“1+1+N”培训体系,每人每年参加1次线上课程、1次社区实操培训(心肺复苏、绳索救援等),重点人群(山区居民、建筑工人)需通过N项专项考核。例如,门头沟区通过“防汛明白人”计划,培养5000名基层应急骨干,在2025年暴雨中成功组织1.2万人安全转移。
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是山区防洪最大短板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正高级工程师孙东亚长期从事山洪灾害防御,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目前山区防洪最大的薄弱点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包括涉河建筑物、乡村房屋建设、道路、桥梁,这些工程往往对防洪安全问题考虑不足。
两年前,京冀刚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受灾严重的区域虽与此次不同,但都属于山区或浅山区。在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地带,阴山、太行山和燕山盘踞在此,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是历次特大暴雨的核心区。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此轮强降水的核心区也在这片区域。
孙东亚认为,今后的山区开发建设规划设计需要按照给洪水以空间的理念,要尽可能保留自然沟道的行洪能力,特别是要强化跨沟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管理,最大程度减低对山洪沟道行洪能力的影响,并确保自身的防洪安全。
“这需要加强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孙东亚表示,要基于洪水风险管理的思路,给河流以空间,要限制无序地挤占河道的开发建设行为。农村的房屋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要按照防洪减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要提高房屋结构的防洪韧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防御所有的洪水,但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防洪能力下,确保发生洪水后房屋不倒塌、不伤人,这些对防洪减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应制定针对性的灾害防御措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重发已成常态。孔锋说,“当暴雨越来越多,灾害越来越大,水涨船高,对于灾害的风险评估不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应对。同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有很多失能老人在灾害中是不能行动的,预案中应该对这些特殊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过去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往往是基于历史经验的线性思维,但由于现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已经超出过去的预期,历史经验的线性思维可能不足以满足极端的情况,我们需要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孔锋认为,我们需要重点对幼儿园、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特殊生活场所,在场地建设时就要进行风险评估,应该对这些场所有更高的选址要求,虽然发生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这些场所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群死群伤,不能心存侥幸。
他还建议,完善上述场所的应急预案与日常演练。一方面,制定详细预案。例如结合养老院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各类灾害场景的应急预案,包括洪水、火灾、地震等。预案中要明确规定灾害发生时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例如,护理人员负责组织老人疏散,后勤人员负责保障物资供应等。同时,针对不同灾害设定详细的应对流程,如洪水来临时,规定何时启动预警、如何组织老人有序转移至安全区域等。另一方面,开展演练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演练频率至少保持每季度一次。模拟真实灾害场景,让老人和员工在实践中熟悉应急流程,提高应对能力。演练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如疏散速度慢、物资调配不及时等,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调整。
另外也要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与当地消防、医疗等救援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灾害发生时的协同救援机制。定期与这些机构联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孔锋最后还建议,大力推动灾害保险与风险分担机制。推行“政府+商业”巨灾保险模式,居民每年缴纳50元保费,可在灾害中获得最高20万元的房屋损毁赔偿。同时,建立“风险共担基金”,由财政、企业、社会捐赠共同出资,用于灾后重建和弱势群体救助。例如,2023年“720”暴雨后,基金向房山、门头沟发放救助金1.2亿元,覆盖80%受灾家庭。
它山之石:南方暴雨洪水高发区的经验
今年汛期,澎湃新闻记者曾到广东清远飞来峡镇采访当地的防汛工作。飞来峡镇所处的北江是一条洪涝多发的河流,“226”和“244”短短两年就遭遇了两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今年4月10日,清远市在清城区飞来峡镇开展潖江蓄滞洪区防汛应急演练,模拟防御“226”北江特大洪水场景,清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闵飞担任总指挥,演练设置调度中心总指挥部,首次实现“桌面推演+实战操作”全流程检验。从当时的画面看,清城区水利局、应急管理局、武装部等10余个部门联动在花斗水库开展军地联合演练,其中,无人机精准投送救生设备的“空中生命通道”和反滤导渗技术快速处置管涌险情等环节,展现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高效性。
“通过两级演练,我们进一步压实了‘五员’责任制。”清城区水利局监督与水旱灾害防御股郑炎森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清城区通过健全防汛备汛队伍,一方面,压实防御责任,动态调整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落实山洪灾害点五级“包保”责任制,建立“五员”台账并公示责任人信息;另一方面,强化应急力量,组建覆盖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行业抢险队伍,并与清远市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力量建立联动机制,布设“1小时应急抢险圈”。同时,组建了包含30余名技术骨干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
老人对于预警信息是迟钝的,他们往往不看手机信息,甚至不接电话。在那次演练中,专门针对行动不便或不听劝的老人,有多名基层人员共同搀扶负责转移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