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AI 2025互联网安全大会开幕式及未来峰会”于8月6日在北京举行。 ISC名誉主席、教授邬贺铨在演讲中表示,推动AI技术和数字安全的融合发展,成为助力数字化建设、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此,他有四点思考:

  第一,要深化行业大模型的协作,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邬贺铨表示,基础大模型展现出通用能力虽然强大,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却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场景泛化性有限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破解之道在于,深化协作需要大模型技术提供方与金融、医疗、制造、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紧密协深度理解行业知识图谱与核心痛点,共同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为模型注入行业的灵魂。同时必须着力降低应用门槛,探索行业大模型之服务等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和工具链,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够便捷的、低成本的获取定制化的AI能力,真正释放行业大模型驱动产业升级的普惠价值。

  第二,要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提升效率与可及性。

  他指出,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深刻改变了云计算的生态。未来的方向在于模块化和简单化,将庞大的单体模型拆解为灵活的功能组件,通过组合构建模型的AI平台,让企业能按需选配,灵活部署,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应用门槛。同时必须持续聚焦于模型效率的优化,大力投入模型压缩、高效训练和推理加速等技术,在保持强大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与能耗成本。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推动AI上边缘端、移动端普及的关键。

  第三,要创新升级数字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AI驱动的主动免疫。

  邬贺铨认为,网络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但是我们现在要转型,主动的应对。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威胁态势,传统被动碎片化的安全防护已力不从心,急需根本性变革。安全能力必须加速向云端迁移和孵化转型,安全之服务要实现弹性扩展与按需交付,让安全之服务成为保障数字世界的坚实屏障。数字安全企业应该着力构建覆盖预测、防御、检测、响应、恢复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安全运营框架,整合流程、人员与技术,形成闭环的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AI尤其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赋能威胁手链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主动免疫模式要新。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保障AI系统自身的安全,加强对模型鲁棒性、可解释性的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验证机制,并积极构建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确保创新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第四,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

  邬贺铨表示,数字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在人工智能伦理准准则、数据跨境规则、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关键技术、学思防护标准等领域深化对话,寻求共识,共同应对。利用AI进行深度伪造网络犯罪等新型安全威胁,建立有效的互信与合作机制。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平衡灵活思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技术人才与数据的健康流动,共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技术的进步,让创新发展成为集思广益以及普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