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9 月,一艘名叫 " 布鲁维斯号 " 的货轮,在威海荣成成山镇的近海搁浅。

没有烈火,没有爆炸,也没有沉没进深海的壮烈,而是像一头老象,走到岸边,跪下,歪着身子一躺,再也没有起来。

当时天气不算太糟,但足够让一艘 190 米长的巴拿马籍散货船脱离航道。

这艘原本要驶向龙眼港进行维修的货轮,在北风 8 级和 3 米海浪的共同作用下,被稳稳地拍在了胶东半岛的海岸线上。

意外的是,船没被拖走,反倒成了威海最火的景点。

布鲁维斯号本不属于风景,但它却成了风景线的主角。它不属于中国,但比很多国产网红更懂出片需求。

" 外籍巨轮 "、" 孤独的沉船 "、" 像极了泰坦尼克 ",这是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名号。这艘带着锈迹和斑驳的货轮,躺在潮湿的滩涂和碎石之间,却无意间踩中了流量的脚趾。

有沉船的城市有很多,比如舟山外海,最不缺的就是沉船,但布鲁维斯号的倾斜角度几乎完美,既有末日科幻感,又不会让拍照游客太狼狈,离岸距离拿捏得当,长焦刚刚好,不必穿雨鞋,也能发朋友圈。

它成了一个为滤镜而生的奇观。

而这种奇观的日活用户,已超过 1 万人次。2024 年春节期间,这片并不算风景区的滩头,在一天之内接待了超过 3 万人。" 沉船景点 " 这个词组,曾出现在东非的桑给巴尔,也在帕劳群岛的潜水日志中出现。

如今它也出现在山东荣成,和锅贴、鲅鱼水饺、那香海并列。

如果说之前是无心插柳,如今则是有意围栏。

2024 年起,当地铺设步道、修建停车场、布置沙雕乐园,它让沉船这件事,从海事事故演变成了海事故事。

如果船主看到如今这阵仗,或许会觉得没拉走是个商业奇迹,而不是费用拖延。

布鲁维斯号并不是威海第一艘,也不会是最后一艘沉船。

成山镇一带,三面环海,风急浪高,浅滩密布,向来是北方最易落水的海岸线之一。

我听当地渔民口述,仅近三十年间,这片海域就搁过五六艘大船,有的是因为技术故障,有的是人为失误,更多是天气变化带来的灾难式搁浅。

这些船有的被拖走了,有的沉进了海底,但也有像布鲁维斯一样,意外活成了城市符号。

比如那艘叫 "福尔图娜号 "的集装箱船,原本在石岛港外等待维修,却在 2021 年年初,被一阵风直接吹到了海驴岛对面的浅滩上,像个刚学会骑电动车就一头扎进绿化带的新手司机,尴尬却稳定地停了下来。

但这艘船的上镜感出奇地好。

红绿撞色的涂装,斑驳的船身,在夕阳下如一幅被盐雾腐蚀过的后印象派画作。

我发现一些摄影师最爱的角度,是在龙眼湾码头的礁石上,打出长焦,逆光拍摄。没人记得这艘船原本叫 " 霍巴特 ",也没人关心它本来的使命。

它自己安安静静地来,又安安静静地停在那里,和当地的渔民互不招惹,甚至山东的海鸥,也早已习惯了在它富有异国情调的甲板上落脚,它已经脱离了航运系统,进入了情绪工业。

还有艘 "塞班之星号 ",是一艘赌王名下的六星级双体邮轮。1992 年在芬兰制造,12 层甲板,曾经金碧辉煌,是南太平洋上的高端消费象征。

如今,它锈蚀破败,默默斜靠在靖海卫村近岸,半梦半醒。

它曾经有一整套赌场和剧院系统,如今成了婚纱摄影的暗黑滤镜。娘娘庙前的广场,是它最上镜的一面,一个过气名媛,站在庙宇与钢铁之间,见证了人世如何由金箔转为铁锈。

我曾问过拍摄的婚纱摄影师,新婚拍摄沉船,会不会不太吉利?

他摆摆手," 你不懂,新人就喜欢永恒的东西。"

还有人说有一艘不太知名的沉船,宏阔 2 号,我没有找到

据传那是一艘广西籍小型货船,一个年初三触岸,躺在奔腾码头外的滩涂上。那一天没有风暴,只有可能的导航失误,和一船廉价机油。

它甚至没能进入短视频 " 沉船宇宙 " 的前排,只偶尔在无人机航拍中被提到:" 左下角那个破的,就是宏阔 2 号。"

但它也有自己的粉丝群体,一群荒原感猎人、工业残骸摄影师、极简审美者。

他们喜欢它的纯粹和陪衬,突然登场又立刻退场的路人甲,默默烘托着主角的闪耀。

布鲁维斯号成为网红后,带来的是光影里的诗意和现实中的拥挤。

成山镇的道路本就狭窄,每到周末节假日,道路两侧挤满了私家车,这场派对并没有红毯。

海滩边小摊贩云集,卖冰棍的,租裙子的,摆 pose 的,顺便也有管秩序的。志愿者顶着日头巡逻,不是为了劝导迷路游客,而是捡塑料瓶、制止翻越、阻止霸占拍摄位。

至于海的那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2025 年 1 月,一个网友在布鲁维斯号附近海滩拍照被 " 劝离 " 的视频登上热搜,引发 " 到底谁有权对海滩下达拍摄禁令 " 的争议。

这是一条被掐头去尾的视频,以至于当地连夜回应:" 海滩免费开放,欢迎拍照,但要遵守秩序,别一直占着机位,让大家伙都能拍拍。"

这番话像极了一个被误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主办方。

毕竟,布鲁维斯号不是官方景区,它是一场被动接受流量的事故现场,硬是靠一己之力养活了摄影师、短视频博主、房车基地、咖啡厅与沙雕艺术家。

每一个游客,走近布鲁维斯号,似乎都是为了再拉浪漫一把,但有些船,始终无法靠岸。他们不是来了解事故的,也不是来悼念什么的,而是希望在这艘巨轮前完成一场孤独与壮美的合影。

它的铁锈、它的倚斜、它的无人登船,如今被解读成 " 孤独 "、" 命运 "、" 抗争 "。

它什么都没说,但它似乎说了很多。它的锈还在脱落,它可能终有一天,会因为结构安全问题被拖走、解体、拆除、该退场了。

那时,会有新的布鲁维斯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