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运会之后,成都又迎来一项国际赛事。

8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在四川成都开幕,这是继2023年大运会之后,成都再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

第12届世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在大运会期间,运动员们吃火锅、喝盖碗茶、去荷花池市场砍价、体验中医推拿,曾一度刷屏社交媒体。这些藏在市井街巷里的烟火气,成为了世界看到成都超越“熊猫故乡”标签的城市魅力。

两年过去,“大运之城”已然进阶,变化融进城市肌理之中,藏在绿道之上,球场之间。正如成都姑娘刘梦琳的偶然发现:立交桥下的闲置空间被改造为篮球场、滑板区时,那一刻让她恍然感悟,原来这个相伴她近三十年的城市,在以“细嗅蔷薇”的细腻,为大家创造着触手可及的运动空间。

带着细腻与魄力,成都在全球视野中的“坐标”中日益鲜明。从汤尤杯到世界霹雳舞锦标赛,再从世界体育舞蹈节到国际乒联混合团体赛,一系列国际赛事的接连落地,让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底气越来越足。而从《哪吒》的破圈传播到金沙、三国等文化IP的持续输出,让“文化输出”的国际传播实现掷地有声。

当一座城市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声音愈发清晰有力,面对又一场国际赛事的举办,便能更从容地实现赛事价值的深度转化。

“世运会是巨型的引流场,也是城市资源整合的试验场。”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柳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当运动员、游客在锦江畔骑行,在宽窄巷子体验非遗,在赛事间隙品味川菜时,体育赛事便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城市消费升级的引擎。

这个夏天,成都围绕世运会主题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而在不久前,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正式收官,活动历时10个月,穿越四川山水,串联全省21市(州),吸引百万市民游客参与。可以说,一场赛事的涟漪带动了全省文旅。

经历量变积累的成都“赛事经济”,正向着创造更高阶价值的深水区进化。

世运会吉祥物。视觉中国 图

世运会为何选择成都?

世界运动会是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世运会诞生的故事,自带特立独行的先锋基因。上世纪70年代,大量体育项目因奥运名额有限无法拿到“入场券”时,这些新型的运动形式不甘被边缘化,于是,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决定“另起炉灶”,搭建一个属于非奥项目的赛事平台。在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成立后,首届世运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成功举办。

从1981年破茧而出至今,世运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赛事。与奥运会一样,每4年举办一次,每届举办时间在奥运会次年,竞赛项目以非奥运会项目为主,与奥运会相互补充。

有趣的是,与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色彩不同,世运会时更像是一个“花式运动”的狂欢,个性色彩更浓郁。本届世运会共设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其中不少都是新潮、时尚、参与性很强的比赛项目。

可以预见,世运会将打开大众对体育赛事的全新想象力。其中既涵盖体操、射箭、飞盘、拔河、铁人三项等大众熟知的运动,也包含跑酷、自由潜水等充满挑战的极限运动;还有无人机竞速、滑水、摩托艇等新奇项目;更有浮士德球、荷球、力量举等相对小众的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巴黎奥运会上精彩亮相的霹雳舞,将继续在成都世运会呈现。此外,鉴于今年在中国举办,本届赛事还首次增设了龙舟小项,这也符合世运会设项突出地域特色的特点。

这些项目将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共生的体育生态系统,恰恰呼应着本届世运会“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主题,也与成都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包容基因同频共振。

可以说,举办一场国际赛事是城市硬实力、软实力的“双重考核”。世运会“水陆空”兼备的项目设置,其实对场馆功能和生态基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世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大屋檐。 视觉中国 图

成都市新都香城体育中心体育馆。视觉中国 图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成都世运会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有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没有新建场馆。在全球赛事纷纷将“可持续”作为核心办赛理念的当下,成都的此番实践,也将向世界表达东方智慧在赛事绿色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另一方面,国际赛事的举办,往往是对城市赛事运营软实力的综合检验。从大运会到汤尤杯,从世界体育舞蹈节到国际乒联混合团体赛,成都已在多元赛事中历练出较为成熟的运营体系。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共举办国际、国内赛事70余项,体育赛事举办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而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此前,在大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走进荷花池市场砍价,在人民公园喝盖碗茶;同IFS的爬墙大熊猫合影,曾一度“刷屏”社交媒体。这些生动场景,是成都“生活美学”的自然流露,却意外成为让世界看见成都超越熊猫符号的城市魅力。

当下,又一国际赛事将在成都启幕。从一些细节,可见成都的巧思与自信表达。例如,本届世运会开幕式,并未采用传统文艺表演,而是将以街舞开场。“我认为,不一定非要火锅熊猫这种具象事物才能代表成都,包容自信本身就是成都气质的表达”,开幕式街舞节目的舞蹈总监冯经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曾多次来过成都,无论是代表多元文化的街舞还是Rap在成都的发展,在国内都可以视为高地般的存在。这一次他特意将节目内核凝练为“自由、平等、自信”——恰与成都的城市精神共振。

小演员在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为期十天的赛期,各国运动员将解锁本真的成都。当运动员走出霹雳舞赛场,会发现体育馆周边被老牌电器批发市场环绕,部分斑驳的商铺招牌记录着成都最早的商业脉动,这是不同于春熙路时尚商圈的另一种城市繁华;而将举行滑水、摩托艇、潜水等项目的三岔湖赛区则将传递另一重维度的故事,这片水域栖息超100种鸟类,当赛事的浪花与鸟类同框,这座超大城市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的答案将自然传达。

当他们走出场馆,穿梭成都的大街小巷,收获对这片土地更为立体的直观认知,再自发成为成都故事的“民间大使”时,赛事便实现了更高维度的价值:让世界看见更生动的成都、更立体的中国。

在成都,“热爱”可以被传承

城市的生动,总在细微处显现。世运会选择成都的理由,正流淌于街头巷尾的运动律动中。

夜色渐晚,在东郊记忆的一处下沉式通道里,律动的节拍在混凝土墙面间碰撞回响。在这里,穿着各色服饰的B-boy(霹雳舞者)正散落在通道各处,练习着不同的动作:弹跳、托马斯旋转、地板步......他们的身影在通道里此起彼伏,却因同样的热爱,在这个夜晚相遇。

在地面之上是如今成都的潮流坐标,也是成都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初承载地。苏式红砖厂房与高耸烟囱凝固着工业记忆;而穿插其间的买手店、音乐空间,在钢架结构间又传递着新成都的时尚脉动。过去与现在在此相融共生,是成都从容拥抱改变的剪影。

尽管深居内陆,但不影响成都的开发包容。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霹雳舞席卷街头,成为当代街舞文化的代表。到了80年代,随着美国音乐电影《Breakin'》(霹雳舞)的放映,这股来自大洋彼岸的街头艺术风潮吹向了大陆,也走进了成都人的生活,引来年轻人争相模仿、学习。在老成都人的印象里,在那个年代,晚上路过锦江宾馆时,就能看到年轻人,在倒立、旋转、擦地......

2024年8月,霹雳舞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奥运舞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同年12月,WDSF世界霹雳舞锦标赛在成都举办,这是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旗下霹雳舞单项最高级别的赛事,也是2025年成都世运会霹雳舞项目比赛的一次预热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实是成都首次举办霹雳舞世锦赛,成都就被授予了“世界霹雳舞卓越贡献城市”称号,这不得不提及成都与体育舞蹈的深厚渊源。

按照划分,霹雳舞属于街舞,而街舞则是体育舞蹈的一项。成都在十五年内举办了12届世界体育舞蹈大赛,这份积累也让成都成为与德国斯图加特、奥地利维也纳齐名的世界体育舞蹈名城。

川渝两地青少年霹雳舞表演者在成都街头同台竞技。视觉中国 图

霹雳舞此番亮相世运会,可以说聚集了无数人的期待与关注,狄海洋便属于其中的一位。狄海洋与霹雳舞的缘分,始于一个动作。2005年,彼时14岁的他在看电视节目时,被一闪而过的动作吸引,后来他才知道这是霹雳舞中的招牌动作“大风车”。“觉得很酷”,这个纯粹又炽热的念头,就此为他打开了霹雳舞的大门。

这个男孩,未曾想到,在若干年后,自己可以成为四川最早一批参加freestyle(即兴发挥表演)比赛的B-boy。2015年,狄海洋迎来了breaking生涯的第一个巅峰时刻。那场赛事意义非凡,全球街舞元老级人物Storm首次受邀来中国大陆担任裁判。赛前,他特意向Storm请教:“当遇到擅长玩招的对手时,我该如何赢他?”Storm的回答很简单:“做好你最擅长的就够了。”而这句话也深深影响了他往后的舞蹈生涯。

狄海洋。受访者供图

后来,他开始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2016年,他参与编创的作品《眼》登上美国《World of Dance》舞台并获奖,这也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家人,开始理解他的坚持。

深知练舞艰辛的狄海洋,决心帮助像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当他发现陈威对霹雳舞的热爱后,便主动给予指导与鼓励,帮助他走上职业道路。在去年年底举行的WDSF世界霹雳舞锦标赛中,陈威跻身全球前四十。

竞技场外,陈威还在舞蹈俱乐部执教,某种程度上,他也成了别人的“引路人”。陈威坦言,他未曾料到,小时候为了“耍帅”而学习的舞蹈,日后可以成为他的信仰、他的精神力量。“看到小朋友时,我其实会想到小时候的自己”,因此,在授课时,他会特意引导学员发现跳霹雳舞的乐趣,鼓励他们通过律动表达自己。

陈威。受访者供图

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舞室里,从一代舞者到下一代,霹雳舞的精神在律动间被传递着,热爱也完成着它的接力,托举着成都成为霹雳舞运动的热土。据现任四川省霹雳舞运动协会会长狄海洋透露,协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每年举办的街舞赛事、培训活动从最初的一年4至5次,增加到现在一年20余次。另据公开数据显示,成都年均举办霹雳舞赛事20余次,规模最大的比赛曾吸引全市超5000名青少年参加,全市霹雳舞爱好者超20万。

运动融入城市肌理背后

在成都的另一端,另一个关于运动的城市叙事,正随着飞盘划出的弧线展开。

7月20日上午9时,一场特殊的飞盘赛事在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开赛。来自成都14个区县的百余名听障飞盘爱好者齐聚赛场,共享运动的纯粹快乐。

赛场上,规则靠手语传达,眼神与肢体动作是队员间的沟通桥梁。每轮较量结束,各小组队员都会第一时间围聚裁判查看成绩,不论结果如何,大家都在抱在一起,纷纷给对方竖起大拇指。

炎炎烈日下,这些无声却充满力量的互动,温柔地为成都世运会主题“运动无限,气象万千”,添上一笔生动的注脚。

两年前,朋友的一次偶然邀约,让高羽意外解锁了飞盘运动的乐趣。这位听障青年向澎湃新闻表示,通过玩飞盘,既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更重要的是让他遇到了一群心意相通的朋友。

如今,他的手机里活跃着数个飞盘社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运动邀请。他特别提到,成都会定期举办面向像他一样特殊人群的飞盘赛,这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平等、融合的运动氛围。

“运动对于我而言,已是融入日常的存在。”成都姑娘刘梦琳向澎湃新闻表示,下班后沿着新金牛公园慢跑散心,周末到天府绿道休闲骑行,或者节假日约上三两好友,去彭州徒步,去青城山玩漂流,在成都,想要运动的念头总能找到合适的去处。

有一次,当她看到立交桥下的闲置空间被改造为篮球场、滑板区时,她突然间感知到,原来这座城市,在用绣花功夫为大众创造运动空间。

当运动空间变得触手可及时,意味着运动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刘梦琳仍清晰记得,两年前,在成都市民圈子里,一度流行着“新铁人三项”:环城绿道骑行、公共绿地露营、夜爬龙泉山看日出。

参加世运会掷准飞盘项目的澳大利亚队教练和队员在成都玉通巷一家飞盘商店外玩飞盘。视觉中国 图

在一则发布于2019年,题为《世界运动会为何选择成都》的报道中提到,申办团队在总结胜出经验时,认为成都的优势中包含:拥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普及度高,高水平运动员层出不穷。

换个角度思考,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其实需要城市长期持续地投入与培育,而这离不开成都的“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早在2017年,成都便提出了建设“三城三都”的构想,其中一项就包含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2021年12月,《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发布,其中提到,到2025年,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共举办国际、国内赛事70余项,而2025年,成都计划举办国际、国内赛事多达89项。

成都,正在成为赛事“抢滩”之地,而体育赛事“流量”也在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据成都日报报道,2024年举办的汤尤杯羽毛球赛、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门票收入均超5000万元,前者直接经济效益达5.4亿元,后者带动直接消费超1.5亿元;年底压轴上演的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票房收入达到4500万元,外地观众占比高达76.6%,带动服务业消费3.8亿元。

谋赛,最终是为了谋城。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最先感知到带来的变化。就在今年4月30日,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正式对外投用,这里将承接动力冲浪板、索道滑水、尾波冲浪、尾波滑水四项世运会比赛。

在这里,市民更是先行一步享受到世界级赛事场地。“体验人数远超预期,基本逗留半日以上”,园博公司文旅公司负责人申飞向澎湃新闻介绍,目前已建成开放多个水上运动新场景,市民和游客已可以体验皮划艇、桨板、龙舟、电动艇等水上项目,而世运会结束后,专业比赛场地将向大众开放,市民可体验国际赛事同款设备。

一场赛事的流量转化与价值沉淀

专业赛事场地与大众需求实现有机融合,是城市发展温度的具象化表达,而这仅仅是开始。显然,成都想以赛事为支点,为城市撬动更多动能。值得关注的是,就在7月11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事实上,“文商旅体融合”被正式提出之前,成都已开始探索这一路径。去年10月,成都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历时10个月,穿越四川山水,串联全省21市(州),吸引百万市民游客参与。

“世运主题大篷车队”每抵达一个目的地,也意味着一场“体育+文化”双重属性的活动即将展开。观众不仅能观赏世运项目展演、体验“世运冲冲冲”赛道,还能沉浸于当地特色文化:在乐山大佛文化广场感受传统武术的刚柔并济,在眉山三苏祠复刻宋代文人雅集,在遂宁领略中国汽车登山赛的速度与激情。

不难看出,在各地,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随着“世运”元素的加入,催生出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正如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所言,体育在文商旅体融合中扮演“场景激活者”“流量聚合器”和“文化传播者”角色。

一组数据可以展现“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的带动效应:以收官站天府新区站为例,3天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活动举办地天府新区麓湖海浪运动公园所在的麓湖,全域营收比去年同期提升近四成。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文化艺术中心。视觉中国 图

随着世运会比赛门票开售,一张张票根开始发挥大作用。就在7月9日,成都票根优惠打卡地图正式上线,消费者凭赛事、演出、展览、景区、博物馆等门票,能在成都多家餐厅、博物馆、酒店享受折扣优惠。

对于个体而言,一张票根,可以承载观赛记忆,也可以变成探索成都的契机。对于城市而言,可以解决让赛事、文创、旅游、美食等有机联动的难题,串联“文商旅体”多元消费场景。

今年夏天,成都围绕世运会主题将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四川文旅联动周边五省推出10条暑期入境旅游精品线路,充分释放“240小时免签政策”最大效能。

“文商旅体融合的核心在于‘融’,但融合又不是物理叠加,而是制造化学反应。”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柳伟向澎湃新闻表示,真正决定文商旅体融合上限的,还是创新整合能力。

在柳伟看来,世运会是巨型的引流场,更是城市资源整合的试验场。“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赛事来蓉,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为文创驻足,被美食留住,最终带走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认知,‘以赛营城’才真正完成了从概念到城市增值的质变”,他如是说道。

(本文中高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