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大河财立方记者 孙凯杰
8月9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旗下“招商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同时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
这意味着近几个月来翟相栋的离职传闻,终于落地。
业绩逆市增长
管理规模曾突破百亿元
资料显示,翟相栋于2015年6月加入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任TMT研究员;2019年1月加入释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现成都鸿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TMT研究员;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固定收益投资部研究员。
2021年翟相栋升任基金经理。管理第一只基金招商康如时,他就显现出超越市场的能力:在他管理的两年间,跌幅近20%,但招商康如实现正收益。
2022年4月,翟相栋接任招商优势企业,在他管理期间,招商优势企业实现124.59%的回报,在同期同类的2890只基金中回报高居第五位,大幅超越沪深300指数的13.29%和业绩基准的18.23%;同时,最高单季度回撤低于25%,是市场最受追捧的“能涨抗跌”型产品。

招商优势企业近三年回报表现
持续的亮眼表现,也让翟相栋受到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双重信赖,招商优势企业的规模一度突破百亿元。
不过,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市场不断出现翟相栋可能离职的消息,基金规模也在2025年第二季度末跌至81.32亿元。
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精选基金经理,与翟相栋共管。根据市场惯例,增聘基金经理如果并非“老带新”,则是现任基金经理将出现职位变动的重要信号。
在增聘不到一个月后,翟相栋就官宣离任,再次印证了这条市场惯例。
去向或为私募
公募基金经理流失再引关注
翟相栋的离职,再次引发市场对公募基金经理流失现象的关注。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翟相栋的去向可能是私募;市场也有消息称,翟相栋或许与另一名今年离任的“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携手加入同一家私募机构。但对于此说法,招商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均未回应。
尽管翟相栋的去向尚未水落石出,但在公募基金正经历行业变革的当下,尤其是降薪等关键性因素已成既定事实,私募基金的吸引力的确在持续增强。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选择转投私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私募虽然运营难度不小,却仍对一些基金经理颇具吸引力。
她提到,一方面,私募薪酬激励机制更为诱人,业绩提成可让基金经理在产品表现出色时收获丰厚回报,对追求高收入者吸引力更大;另一方面,私募投资自由度高,能让基金经理更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再者,从职业发展角度,“奔私”有创业性质,可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这对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基金经理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魅力。
公募基金经理密集离职
影响可能持续存在
今年以来,即便主动权益型基金一举逆转了近几年的颓势,但仍旧无法阻挡绩优基金经理的离席。
截至发稿前,已有中欧基金的曹名长,工银瑞信基金的蒋华安、张宇帆,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华商基金的周海栋,融通基金的范琨,安信基金的张翼飞等多名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离任,他们都是经历过市场洗礼、穿越过牛熊、做出过阿尔法收益的基金经理。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失去“台柱子”可能意味着管理规模将大幅缩水,如果是中小基金公司,甚至会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
翟相栋所在的招商基金,长期以来稳居中国公募基金领域的第一梯队,连续多年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位居全市场前列,近两年更是挺进五强。然而截至发稿前,招商基金的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已滑落至第十位,较今年年初的第九位下降了一位。除了被汇添富基金超越外,紧随其后的鹏华基金,以及频传合并消息的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都在奋力追赶。

截至2025年8月10日全市场公募基金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排名
今年2月—4月,招商基金固收基金经理马龙连续卸任多只在管基金后离任,他在巅峰时期管理规模一度接近900亿元;5月30日,招商基金连续任命了一位总经理、三位副总经理,高管的变动也让业务的推进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应对“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基金公司也在努力转型。例如主动“降温”,让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卸任一部分产品;或是打造基金经理团队化,以板块、策略为小组对外营销。
此前,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团队制”的优点,在于团队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业绩的稳定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然而,团队成员可能因投资理念的差异产生决策分歧,增加协调成本;责任界定相对模糊,容易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的情况;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需要时间,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基金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