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已 " 狂奔 " 十年,是时候 " 立规矩 " 了。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对车企的多次约谈,暴露出汽车行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也说明生态体系重建需要更完善的行业监管。
理想 i8 碰撞测试之争,最终以理想汽车、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联合声明的方式落幕。据悉,这是在工信部的约谈和调节下取得的结果。若按照舆论炒作的 " 再撞一次 " 的方向发展,这场争执恐无法收场,汽车行业的混乱竞争局面也将面临失控风险。
这是过去两个月中,工信部等相关主管部门第四次约谈汽车企业。今年以来,仅公开报道的主管部门对车企的约谈已至少有五次,加上未披露的约谈,可以看出,中国汽车行业在高速转型与激烈竞争下的失序局面,已引来监管部门的密集介入。
关注度比较高的五次约谈分别是:4 月因小米 SU7 高速公路碰撞事故约谈多家汽车企业,规范智能驾驶宣传;6 月初针对无序价格战、利润异常约谈头部车企;6 月中针对车企公开互斥 " 排放造假 "" 低成本倾销 " 约谈长城、比亚迪等当事方;7 月针对供应链账期问题,组织 17 家车企座谈;8 月因碰撞测试误导公众约谈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
从产品安全风险到营销乱象、产业链危机,五次约谈清晰显示出汽车行业转型路上的风险所在。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也意味着汽车行业正偏离健康轨道越来越远。
引发此轮争议的理想 i8 碰撞测试不是单一事件,是继尊界拉踩迈巴赫之后," 新势力合规能力断层 " 这一行业弊病的又一例证,同时也体现出现有法规对智能网联功能宣传、不正当竞争、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力等风险缺乏细化规范和足够的约束力。
此次事件也凸显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新能源汽车行业已 " 狂奔 " 十年,是时候 " 立规矩 " 了。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对车企的多次约谈,暴露出汽车行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也说明生态体系重建需要更完善的行业监管。
事实上,今年不断爆发的汽车行业矛盾冲突,都源自一个发展逻辑,那就是 " 重成本轻合规 "。这也是行业利润不足 4%,以及中国汽车全球化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换个角度看,在合规性方面,新行业规范未能及时补位、监管体系滞后于技术迭代及违规成本低下,是造成当下局面的重要原因。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问题正在不断显现,这从智能驾驶定义、宣传和应用,及此次理想 i8 碰撞测试的不专业性上一览无余。
从频繁约谈车企和上半年出台的措施来看,监管的体系化升级已经启动,针对性的措施在加紧出台。有关部门已实施审查车企利润报表、设立账期投诉平台、进行一致性飞检、设立信用黑名单等组合拳;立法层面,6 月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 " 内卷 " 式竞争、人工智能的虚假宣传、以及强制性实施超长账期等行为纳入监管范围。同时,6 月份出台的 " 史上最严 " 抽检制度,将安全红线从 " 事后追责 " 转向 " 事前预防 "。
但这些还不够,新能源汽车改变了传统汽车产品的 " 骨骼架构 ",也改变了整个产业链的生态结构、运转规律和竞争格局,必然需要全新的标准体系和监管力度。目前看来,主管部门给出的最重警告是去年年底就生产一致性问题约谈 25 家车企后,制定的 " 暂停销售资质、列入企业黑名单 " 等措施。对于车企在被约谈后签署的一系列 " 承诺 " 和 " 倡议 ",行业内对其真实约束力并不乐观。
虽然 " 坚持标准和审查先行 " 被认为拖慢了欧美汽车行业的转型步伐,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可以将法规尺度和商业伦理置于不顾。技术狂奔若失去规则护栏,创新很可能成为信任的对立面。因此,在行业监管和违规惩罚制度上,国内汽车行业有必要向欧美汽车行业学习,尽快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保持比肩甚至先行。
回看理想 i8 碰撞测试事件,三方的联合呼吁意味深长,共同表示将 " 严守自律底线,共塑良性竞合 ",尤其强调要杜绝 " 贬损性对比 "。
以监管倒逼到生态重建,让行业回到 " 阳光下的竞争 ",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当企业将合规性、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置于短期利益之上,将资源投向技术攻坚而非营销内耗,中国车企才能真正实现转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