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盛夏的余晖中,燃烧了11天的蓉城世运圣火缓缓熄灭。这场圆满落幕的盛会,不仅为成都的“赛事接力”画上惊艳句点,更以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向世界递上了一份闪耀着“天府智慧”的城市答卷。
继2023年大运会后,成都再度以从容之姿承办2025年世界运动会,其价值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推进“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设的生动实践,清晰展现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三重探索价值:
如何让大型赛事融入市井烟火惠及民生?如何将赛时流量转化为城市持久动能?如何实现从“办好一场赛”到“深度营好一座城”的跃升?

成都世运会闭幕式上,成都市市长王凤朝将会旗交给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何塞佩鲁雷纳将会旗交给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市长弗兰克门特鲁普。视觉中国 图
01
从赛场荣耀到市民获得感,以融合惠民筑牢民生根基
后奥运时代,人们对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认知正悄然改变。相比过往的集体荣耀感,如今更多人关注的是赛事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积极改变。
呼应这份理性诉求,成都世运会深植惠民理念,巧妙融合体育与文化休闲、生活空间,探索赛事与民生的深度联结,让民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体育设施的便民化升级是最直接的体现。筹办世运会以来,成都巧借“金边银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积极布局家门口的便民运动空间: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打造社区运动角407个,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830个……
这些融合健身、休闲、社交功能的场所,并非赛事专属,而是市民日常的“活力伙伴”。如今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2024年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超550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成都人随着办事而实现的“举步可就”的运动自由,更是体育消费活力的生动注脚。

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在兴隆湖开赛,拥有千年历史的龙舟首次登上世运会正赛舞台。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赛事场地的“下沉”,不仅让成都市民实现了与国际顶级赛事的零距离邂逅,也深度融入了城市的文旅休闲场景。观察世运会期间的一些比赛场地能发现,从兴隆湖举行的皮划艇马拉松、龙舟、跑酷赛,到天府公园举行的浮士德球、速度攀岩赛,再到东部新区高明镇举行的定向越野等,这些顶级赛事的竞技场,不少就是成都市民、游客日常常逛的公园、亲水空间和乡村游目的地。

成都天府公园内绿道环绕,设有运动中心及丰富休闲设施,是骑行和露营的好去处,也是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赛场之一。视觉中国 图
这种“赛事进社区、公园、乡村”的模式,打破了赛事与民众的隔阂,也让国际赛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旅体验。
在办事“性价比”与体育设施“融合性”的平衡上,成都的探索更显智慧。为避免“白象场馆”,此次成都世运会27个竞赛场馆中18个是既有场馆改造、9个为临时搭建。这种“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理念,既是积极践行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也为相关场馆的多元功能发挥预留了融合空间。
比如,新都香城体育中心改造时,仅通过调整观众席坡度、增设可拆卸式灯光架,就将综合体育馆改造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壁球赛场,赛后拆除临时设施即可恢复原有功能,能满足电竞比赛场地、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及教育培训的场地、展览场地等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成都新都香城体育中心。视觉中国 图
更难得的是“办赛不扰民”背后的“融合”调度。成都世运会实现了“闭幕当天地铁全线网正常跑”的精准平衡。这是城市交通高效调度能力的一种体现,实际也是交通部门将赛事保障与市民日常通勤、文旅景点客流输送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既保障了赛事人员出行,也没耽误市民逛市集、游客游景区。
这种将赛事纳入城市“文商旅体”日常运转的治理智慧,让民众对赛事的接受度持续提升,也让赛事惠民从设施福利延伸到场景便利。
02
从流量到动能,以融合思维激活发展红利
大型赛事给举办城市带来的全球关注与瞬时人流,无异于一种“泼天流量”。但若只是任其“雨过地皮湿”,便错失了发展的契机。而成都世运会的一个重要突破,便是以“文商旅体融合”为路径,成功实现了对赛事热度和流量的“转化”,让短期的赛事关注度变成提振消费、升级产业的持久动能。
早在去年10月,成都就启动“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这正是“文商旅体融合”的经典实践:一望无际的巴中光雾山红叶、气势恢宏的乐山大佛、活力四射的天府新区……该系列活动以“世运主题大篷车队”为流动载体,将世运会项目推广体验与四川21个市(州)的文旅体消费深度串联,吸引了上百万人次参与。像天府新区站活动三天就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活动举办地天府新区麓湖海浪运动公园所在的麓湖全域营收比去年同期提升近四成。

时尚炫酷的世运主题大篷车队在乐山市内各地标亮相巡游。主办方供图
今年暑期至赛期,成都的融合举措更密集:推出100个“文商旅体”精品消费新场景,既有“古镇潮玩+非遗体验”的文化场景,也有“乡村微度假+亲子运动”的休闲场景;联合平台发放1000万元旅游住宿消费券时,特意将观赛票与景区门票、餐饮优惠券等绑定;而为方便国际游客,成都还悄悄做了许多“小事”:发布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名单,为跟着赛事入境游的国际友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退税服务;成都地铁正式上线银行卡刷卡过闸功能,境外游客用信用卡也可以在成都乘坐地铁出行;推出多条城市观光线路……如此一系列措施下,赛事经济自然更多地延伸到了文化体验、商业消费等多领域。
世运会嘉宾参与“精彩世运魅力成都”城市文化体验活动。红星新闻 图
此外,成都还推出“票根优惠打卡地图”,联动140余家餐饮企业、11家博物馆、25家酒店共同参与,让大家凭票即可享受专属折扣,一张世运会门票串起“观赛—吃饭—逛景点”的消费链,让“体育流量”实实在在变成消费增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融合红利的“溢出效应”。成都不仅让市内“文商旅体”联动,更推动红利向全省、西部辐射:绵阳、眉山等地的商户同步推出“票根有礼”,104家A级景区对世运会相关人员免票;甚至,成都还串联川、渝、陕、滇、贵五省(区、市)优质资源,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境外OTA平台、社交媒体、旅行社发布十条暑期入境旅游精品线路,让赛事流量成了激活西部文旅的新引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平台数据显示,8月1日至8月10日,飞往成都的机票预订热度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80%;8月以来,成都景区预订热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今年暑运前9天,选择从成都航空口岸入境的外国人达1.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1.4%;世运会期间,大量境外运动员、嘉宾在成都大街小巷“买买买”的身影,更是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说,这些基于融合思维、围绕世运IP开展的综合促消费活动,既让世运会的“热闹”与“流量”突破了一城一地的范畴,让更多地区得以共享世运红利,放大其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也为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助力。在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这种对赛事消费活力的全方位挖掘,已然展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价值。
当然,“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助力消费上。利用世运会助推相关产业发展,成都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比如,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天府大屋檐”LED巨幕,其核心显示技术来自成都科技领军企业京东方;比赛期间圈粉无数的安防“机器狗”、扫地机器人等,也是由成都本地企业研发生产。这些“成都造”科技产品在世运会这样的“大场合”亮相,并非偶然,而是源自赛事平台的牵线搭桥。
早在今年6月,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就发布了《成都世运会科技赋能产品需求清单》,涵盖绿色低碳、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共吸引了20余家科技企业“组团攻关”。如氢能助力自行车、智能配送机器人、AI糖画机、降温“黑科技”、捕蚊“猎手”等“黑科技”,都让国内外运动员眼前一亮。数据显示,世运会期间成都已助推88项科技产品落地应用。
“成都造”机器人天团集结世运村。红星新闻 图
就此而言,成都世运会不仅为广大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个转化示范的创新应用场景,也让更多的成都科技企业被更广阔的市场看见,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品牌知名度和“成都造”的美誉度。
成都的“借赛招商”成果同样丰硕。如在世运会开幕的第二天,成都东部新区城市价值推介暨文商旅体场景发布会就集中签约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涵盖数字体育、数字影视、低空文旅、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兴领域。
通过一系列的“融合”安排,成都世运赛事不仅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也升级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让赛事的“关注度红利”,直接变成了新科技产品的“秀场”和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量”,并在“体育+科技”的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03
从“办赛”到“营城”,以融合实践撬动能级跃迁
从更高维度来看,成都世运会的成功,更在于以“文商旅体融合”为支点,实现了从“办赛”到“营城”的理念跃升。它让“三城三都”不再是平行的目标清单,而是通过融合形成“共生体”,最终让一场赛事升级为城市能级全面提升的跳板。
“三城三都”的协同魔法,本就藏在世运会“文商旅体融合”的细节里。“文创名城”给赛事添了“文化味”:融入川剧脸谱、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卖向全球,既赚了钱又传了文化;“美食之都”给赛事加了“烟火气”:世运村的麻婆豆腐、全城联动的国际美食嘉年华,让“吃在成都”成了运动员朋友圈的高频词;“音乐之都”给赛事注入了“艺术魂”:“听见世运”陆续发布多首风格各异、题材多元的原创音乐作品,让世界在歌声中走近成都、了解成都,世运会推广歌曲专场音乐会和世运会主题音乐快闪活动,则让市民在音乐中解锁世运会的多元魅力。

世运村纪念品让融入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卖向全球。视觉中国 图
“旅游名城”和“会展之都”同样没缺席:今年暑运期的第一个月,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近59万人次,同比大增15.83%,是文旅人气的有力证明;赛事期间密集举办的推介会、发布会,则是会展功能的集中亮相。
可以说,世运会期间,文创、美食、音乐等成都元素借赛事“走出去”,旅游、会展的流量因赛事而“请进来”,“赛事名城”则成了串联这一切的“枢纽”,让“文化、商业、旅游、体育”形成“1+1>2”的融合共振,成为托举整座城市不断向上、激发新活力和新动能的又一杠杆。
这种融合共振,更让成都的城市形象完成了“破圈重塑”。过去提到西部城市,不少人会有“古老、内陆”的刻板印象,而从大运会到世运会,这一刻板印象在“文商旅体”的交织中被改写:开幕式上,街舞少年用机械舞演绎川剧“变脸”,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登上热搜;世运村里,葡萄牙运动员跟着大妈跳广场舞、多国运动员学用四川话喊“雄起”,这些“无脚本”的融合瞬间,被全球媒体传播——成都的“潮”与“亲”,借由“体育+文化+生活”的场景自然流露,这比任何宣传片都有力。
更重要的是,成都据此再次证明了“烟火气”也是生产力。那些茶馆里的盖碗茶、巷子里的火锅香、社区里的体育空间,构成了独特的蓉式生活美学。而这种美学,通过大运会的再放大和再传播,正越来越成为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本的磁石。
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世运会印证了成都正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科技与人文共振、硬实力与软实力兼修”的新阶段。一如天府绿道——既有骑行道的“实用”,又有花海的“好看”,而实用与好看的兼容,预示着更可持续的发展韧性。
圣火熄灭时,成都的故事却并未落幕。这场盛会证明:文商旅体融合,能让大型赛事成为治理升级的“催化剂”、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形象重塑的“放大镜”。而对成都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以“融合”为笔,继续书写“三城三都”新篇章的又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