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韩理



浮动费率基金将转为常规审批。

自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后,浮动费率基金作为改革措施中的一项载体率先落地。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于5月16日上报后迅速获批注册,并于同月27日启动募集,合计募集金额约259亿元。第二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紧随其后,目前多数仍处于发行中。

从发行产品的公司来看以大基金公司为主,部分中型基金公司跟进参与,而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仍在观望研究。界面新闻了解到,发行浮动费率基金需要有系列的配套措施,其中系统改造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改造的项目中最基础的两个系统是TA系统和估值系统。“估值系统行业内一般用的都是恒生的系统,采购相关模块的成本较大,仅这一个系统的采购金额就超过百万元,后续还有服务费用。”华南某公募公司市场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而除了上述系统,还有涉及资金清算、直销中心、投资交易、TA稽核,甚至会囊括电商中台、数据中心等各类系统。上海某公募负责采购的人士透露:“除了TA和估值系统,其他属于每家公司的个性化选择,报价一般不超过300万元,且有谈价的空间。”

“如果是基础版本的话,价格基本在100万左右,每年需要支付15%的系统维护费。”某公募IT人士表示。

另有上海某公募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改造各家基金公司基本都会选择恒生,也有部分模块会选择赢时胜或者金证,不过占比都比较小。

“不过当前的改造只是一期项目,一年以后,恒生还需要支持二期项目。”上述公募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新闻,浮动费率基金的收费需要根据投资者账户浮盈情况、买入时间不同重新进行计算,基金公司到底能向每位投资者收取多少管理费。

“这个收益率计算系统到时候也要另外再收费,可能也要百万级别。”另一位某公募市场人士表示,这笔投入对于中小基金公司影响较大。

上述负责采购的公募人士表示,监管对基金公司每年的信息科技的投入是有基础要求的,对大公司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中小基金进公司来说可能会有较大的压力。

界面新闻注意到,根据中基协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明确规定了基金公司信息技术投入的最低比例要求。基金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比例要求分为三档:对于年度营业收入大于或等于10亿元的公司,要求每年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不少于最近三个财政年度平均营业收入的5%。对于营业收入在2亿元(含)至10亿元之间的公司,要求每年投入不少于最近三个财政年度平均营业收入的8%。对于营业收入低于2亿元的公司,要求每年度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

不过界面新闻了解到,即便是大公司也在通过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有头部基金公司选择将通过公司的IT团队来开发部分系统,这样虽然改动较大,但成本支出主要是来自内部人力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的改造成本。

那么改造后的系统到底如何为浮动费率基金服务?

据金证股份透露,在注册登记系统方面,改造后的系统实现了动态费率配置、自动计算触发、差异化费率处理等核心功能。如系统可根据合同约定自动监测累计收益,当达到“年化收益>5%”等触发条件时,无缝切换管理费率。同时支持多级费用拆分和自动化分账,确保费用计算的精确性和资金划付的及时性。

在估值核算系统方面的改造重点包括:支持基于超额收益、相对基准表现等条件的实时费用计算;兼容阶梯费率、对称浮动等多种费率结构;提供历史数据模拟验证功能;自动生成符合监管要求的披露报告等。

界面新闻注意到,目前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已经全部建仓,业绩目前居于前列的分别是景顺长城成长同行、嘉实成长共赢、易方达成长进取,成立以来回报率分别为18.61%、14.4%和13.1%。

华南某公募产品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产品数量的增长、产品类型的丰富以及产品优势的凸显,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的投资运作将进一步趋向稳定成熟,浮动费率形态公募基金也有望逐步实现常态化。

“一方面是来自政策推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而另一方面,浮动管理费基金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管理费模式,实现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利益绑定。这种‘利益捆绑’机制重塑了公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实现了管理人与投资者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投资者获得感有望提升。”上述产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