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三个上海的梗很火。
第一个梗是关于雪王和东方明珠的。
野史传说外地人在外滩附近喝蜜雪冰城,会被东方明珠激光炮轰。

因为蜜雪冰城太廉价了,不配出现在上海,雪王来了也不行。
雪王被击伤后,好心人用苹果手机才能救他,如果用安卓手机,他会死得更快。

后来雪王变强了,才拔掉了东方明珠。

因为第二个梗说的就是主理人。
江浙沪一些餐饮店老板宣称自己是主理人,网友们体验几次后发现,他们产品和服务不行,价格还虚高。
尤其那些半中半英的话,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

(网友做的模仿恶搞视频)
实际上主理人是请不起服务员的个体户。
而他们强调的仪式感,并不能为服务质量带来提升。

这时候,如果你把高昂的上海消费和浮夸的商家做法结合起来,就能得到第三个梗—— " 卖给上海人 "。
现在只要是价格虚高,或者价格很高的东西,都会有弹幕刷 " 卖给上海人 "、"19888 卖给上海人 "。

其实上面三个梗,合起来都是同一个梗。
即,上海的物价高,充满了各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不接地气。
也确实,如果真要举极端的例子,上海有 1000 元一杯的咖啡,也有 98 元一块的萝卜。

乃至于搞出了一个 " 沪签 " 的梗,说进入上海要拿沪币,用沪签。

(网友用 AI 做的梗图)
。。。
现在有些人苦口婆心地和别人解释,说上海不是这样的,上海不是什么都贵,也有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
我在微博发过一些。
比如这个 34.9 元的现烤比萨套餐,里面一瓶可乐、一瓶雪碧、一份薯条、一份十寸的厚边比萨。

不止这种街边西餐厅,米其林餐厅也有便宜的。
米其林二星餐厅吉品轩,现在 288 元点心随便挑 10 种吃。
绝对比外面大多数点心店好吃很多,环境服务也好,还免服务费。

上海街头巷尾其实物美价廉的东西并不少,当然也有那种特别贵的,但那也不是普通人去的地方。
当然了,也没啥好解释的。
毕竟,遍观中国,或者遍观世界。
哪个地区的人没被黑过呢?
比如十年前,各个论坛充斥着河南人爱偷井盖的帖子。
现在,河南出现了井盖烧小吃。评论区的河南 ip 看了不但不生气,还会过来玩梗说 " 民以拾为天 ",表示味道很中。

十年前,江苏各地之间互撕火药味十足,互相看不起。
现在,苏超让官方都玩起了散装梗,内斗都斗到官媒上去了。

多年前,网友对北京爷一天慵懒生活的短视频深恶痛疾。
但现在京爷的梗已经被年轻人玩嗨了,他们打篮球时会刻意模仿那种看不起人的姿态。
而评论继续恶搞,回复道:" 赛前一尿检,廊坊的,直接禁赛。"
事实上各个地方都被黑过,网友还整理过各种反讽段子。至于图里为啥没有福建人,因为他们被广东人吃了。

但这样的梗图显然无法概括现在地域歧视的面貌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攻击更加垂直,更要凸显最小部分人的偏见。
所以聚焦到区、街道、村庄是很正常的事,那样才能诠释那种非要把隔壁手撕的灵魂记忆。
既然如此,自黑也不能落下风。
比如广州各区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自黑成了:
吐槽廊坊不算北京,那花都又怎么算广州的呢?

同样,引经据典自黑也顺理成章。
《亮剑》里有句台词是吐槽山西菜不入流的,结果山西人主动迎合,表示山西美食基本是面食,相当于证实台词所云了。

这种毫不在意背后,说明是网友不跳脚,不急眼,但又想让大家知道家乡的特点。
此时你把热门城市两两结合,更是一绝。
有的博主玩了老北京如何成为主理人的梗,一开口就是我祖宗以前是照料老佛爷的,现在我家卖的东西 888 元,好些人想抢都抢不到。

不得不说,现在地域上的自黑真多。
到最后你分不清一张图一段话的原意是什么了,你也分不清这是自黑还是互黑。
只想加入这场盛宴之中,然后添油加醋。
这其实比二十年前好多了。
那会儿是 " 人人都不能被黑 ",然后火药味特别足。
二十多年前,雪村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因为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而走红,那时候大家觉得 " 东北人豪爽 "。后来东北出了一些负面事件,歌词就被反讽 " 东北人都虚伪 "。
这还算好的。
还是二十年前,四川人和东北人在网上恶骂三个月,完全不修饰,只拿最脏的词语攻击对方。

怎么恶劣怎么来了。
人类天生就避免不了地图炮。
因为人类通过内外群体区分获得归属感,然后间接强化自身的优越感。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歧视性认知不客观,但它就是能让有的人获得生活动力。
用名言来说:" 我嘴里的家乡永远比外地美 30%,这不是欺骗,而是观众需要的童话。"
童话的背后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对此,互联网很难去限制、堵塞它。
事实上,流量机制反而喜欢推波助澜,那怎么办呢?
答案其实也很显然。
那就是从 " 人人都不能被黑 ",变成 " 人人都可以被黑 "、" 你不黑我我自黑 "。
当每个人都被黑完以后,大家就明白这就是一个毫无道理的梗,一笑了之了。
堵不住那就疏。
与其所有人闭嘴,不如所有人张嘴。
网友可能一开始觉得地域攻击是纯粹的战斗,不掺杂利益,只要看到 IP 就骂上几句,让一些人爽到了极点。
所以他们在南征北战环节输出自己的情绪。

但没多久,评论区就把那种针尖对麦芒的气氛往恶搞方向走了。
所以表面上是京沪博主互撕,但在别人看来是两波外地人在拌嘴。

吵着吵着搞笑起来,也挺神奇。
互黑如此,自黑也有奇效。
你说 " 别黑我 ",人可能逆反;
但你笑着说 " 我们这儿确实有这毛病,但还有更逗的 ",对方反而想了解更多,了解你这座城市和背后的真相。
真相就是大多地域黑等同于谣言。
" 河南人偷井盖 " 很有梗,但有数据显示,全国刑事案件中,河南籍犯罪嫌疑人的比例远低于其人口占比。

" 上海咖啡天价 " 很有噱头,但几千家平价咖啡店你不提,偏偏选了这家听都没听过的发帖。
说白了,地域黑的核心是 " 用片面印象盖全体 ",而玩梗的本质是 " 用全面细节拆标签 "。
然后大家跳出对立情绪,意识到 " 地域标签 " 本身就是个笑话,那就意义非凡了。

更别说来地域黑还有带来文旅的意外效果。
试想一下,一次玩梗可能换来一笔生意,那你不是扩大地域黑的人,而是给故乡带来了贡献。
就像:
有了苏超,还有赣超;
有了赣超,还有浙 BA;
有了浙 BA,还有湘超。


某种程度上而言,越地域自黑,越爱家乡。
实在是因为大家想看轻松的东西,不愿投身苦大仇深的怀抱。
很多人引用过一份研究,里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在 2023 年进行了网络文化调研,结果发现关于 " 地域梗与跨地域理解 " 的结论是这样的:
70.3% 的年轻网民认为轻松地域梗更有效,52.1% 通过玩梗接触其他地域文化,38.2% 表示改变原有偏见。
也就是说,很多人不在乎地域梗有没有伤人,只在乎开不开心。
既然开心很重要,那我们就不要爹味十足地去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