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新闻:反核电是民进党的 " 神主牌 " 之一。此次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重启投票中,同意票碾压不同意票,尽管因投票数不足失败,但相关票型反映出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推行 " 非核家园 " 持何种态度?未来民进党可能改正能源政策的错误吗?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匡宇:从这次投票数据来看,核三重启投票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态势。
首先,全台各县市绝大多数地区都支持重启核三,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数据。对比上一次核电投票,仍有不少地区表示反对。民进党当局过去之所以能操作所谓的 " 核电一体 ",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南部高雄、屏东等地的票源,靠着当地民进党的支持者人数较多,实现所谓的 " 南票北补 ",凭借 " 铁票仓 " 的反核民意来冲淡全台希望重启核电的呼声。
民进党的南部票仓不出意外地又一次失效了,这符合近一段时期以来,赖清德当局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特别是包括所谓的 " 罢免 "、关税、民生等问题上,他处理不当,极大地得罪了南部 " 铁票仓 " 的民众,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再出面支持民进党。这是第一个现象。
第二,这次核三投票投票权年龄是 18 岁以上,投票人数达到了 2000 多万,创下历史新高。但在纳入了这么多青年投票者的情况下,民进党支持的所谓 " 废核 " 议题依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这表明青年选民正在加速远离民进党,对赖清德、民进党及包括 " 非核家园 " 在内的意识形态政策越来越反感。
第三,结合过去几次有关核能核电的投票可以看出,民进党所面对的反核的意识形态正在不断萎缩。这次支持重启核电的人数超过反对者 300 多万。过去三次大型的有关核电的投票中,支持者比例也大概在六至七成以上。数据说明,岛内主流民意正不断集中到重启核电、要求更好地利用核能的方向。
至于这是否会对民进党不当的政策起到纠偏和警示的作用,还需继续观察。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投票率并不是特别高,原因较为复杂:既没有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绑定,参与的人数比较有限,同时又正值暑期,民众投票热情有限。但重要的是,许多绿营选民、中间选民,他们对核电议题本就带有摇摆或者怀疑的立场,这次他们也没有站出来支持民进党的非核政策,这表明了什么?
实际上,这反映出他们此前也观察到,赖清德上台一年以来,在所谓的 " 非核家园 " 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摇摆、模糊和投机的态势,特别是虽然蔡英文所定价的所谓 " 非核家园 " 的基调,在赖清德当局时期正式地完成了,但是我们看到赖清德在包括美方的压力之下、岛内产业界的呼声之下,对于要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重启核电来争取更大的支持,他实际上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我们看到他重用支持核电的企业家童子贤等等,从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目前,民进党内部对未来核能政策尚不明确,这也导致他的很多支持者不愿意出来投票,因为他们不知道投票还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民进党难以扳倒这个所谓的反核 " 神主牌 ",但此次投票又极大地凝聚和呈现出岛内希望更好地利用核电的主流民意。
所以在这个时候,赖清德此前提出的关于所谓能够 " 用安全技术处理核废料 ",包括在更大的民意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去利用核能,已经留下了口子。这次投票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种民意的体现,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直新闻:" 大罢免 " 最终也以 0:32 告终。在您看来,民进党当局一手策划的闹剧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大罢免 " 手段恶劣,暴露民进党怎样的心态?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匡宇:连续两轮 " 大罢免 " 民进党都被主流民意和 " 在野党 " 实现了完封(棒球术语,即对方没有得分),堪称民进党自有选举史以来比较罕见的非常惨痛的大败,这也深刻说明了民进党的各项路线政策,包括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执政风格,现在都受到了岛内主流民意的强烈质疑。结合核电投票的结果可以看出,民进党赖以动员的所谓 " 抗陆保台 " 和 " 非核家园 " 两张 " 神主牌 ",都已经实质性地遭到了民意封杀。
首先,民进党在此次所谓的 " 大罢免 " 中,从头到尾都以 " 抗陆保台 " 作为一个主轴去进行动员,还攻击中国国民党籍民代为大陆所谓的 " 在地协力者 "、所谓的 " 同路人 ",去进行抹红抹黑的攻击,以此作为罢免他们的借口。但是这样一种缺乏正当性的论述,很显然并没有得到岛内民众的支持,特别是民进党当局在所谓的 " 抗陆保台 " 的路线上,赖清德新 " 两国论 " 以及他的 "17 项策略 ",都在不断地激化和挑衅两岸的紧张关系,反而促使更多岛内民众去试图理解和思考 " 台独 " 给台湾社会、给台海和平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赖清德当局在此次 " 大罢免 " 过程中,使用的手段非常不正当,而且赖清德当局这套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它所运用的像 " 青鸟 "" 黑熊 " 这样的民粹力量,正在不断撕裂台湾,让台湾的社会越来越原子化。与此同时,赖清德这套 " 反中抗中 " 和在岛内搞 " 绿色独裁 " 的论述与做法,又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所谓的 " 纳粹化 "" 邪教化 " 和 " 恐怖化 " 的一些苗头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岛内民众在此次所谓的 " 大罢免 " 里,通过投不同意票来体现出对赖清德当局这套作风和路线的否定,体现出他们对岛内需要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环境的需求。特别是赖清德当局对于 " 在野党 ",包括像柯文哲等政治人物的司法追杀,也极大地激怒了中间选民和青年选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赖清德现在遭到了岛内,甚至包括民进党党内很多人士的反对。
第三,如今岛内民意正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讨厌民进党和赖清德的重大倾向。我们要看到,除了这两次 " 大罢免 " 赖清德当局和他所代表的民进党以及相应的这些派系的利益,他们的主张也受到了民意极大的否定。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岛内诸多连续的民调都显示民意对赖清德的支持度正在快速地、雪崩式地暴跌,不管是蓝营还是绿营,不管是北部、中部还是南部,所有民众可以讲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加大对赖清德的厌恶感。与此同时,美方也不管是在关税战上,还是在所谓的 " 与台湾的关系 " 上,都在不断地给赖清德难堪,给台湾当局出难题。
所以赖清德现在已经面临一个内外交困的政治境地,两轮 " 大罢免 " 已经惨败,如果到了明年的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内部是不是还会容许赖清德一个人独断专行,在权力的问题上一个人说了算?像在 2028 年的民进党党内围绕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提名上,是不是还能够由赖清德做主?赖清德的政治生命还能不能延续?从现在的民意结构来看,都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直新闻:近期台湾 " 馆长 " 来深圳及澳门直播,揭露的真相再次震撼岛内。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会对岛内一些人具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匡宇:" 馆长 " 此次来深圳和澳门,实际上直播的只是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地城市社会的日常状态,他并没有展现出所谓的惊奇,或者说特别的一些现象和画面,只是平平淡淡的普通生活,包括大家的消费和饮食等等,但这些却足以让岛内社会感到相当大的冲击和震撼。
首先," 馆长 " 此前在上海,这次在大陆南方,实际上都对岛内社会民意此前所存在的信息茧房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当然岛内还是有相当多民众是比较熟悉和了解大陆的,甚至常年有数百万人经常往来于大陆,他们对于 " 馆长 " 直播里的这些画面和现象,包括背后的逻辑和意涵实际上都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并不会感到特别惊讶。很多其他民众,包括中间选民,他们在日常也会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去得到大陆相关的这些状态和社会情况。真正会被它的信息茧房所冲击到的是绿营的人,以及一些不了解大陆的人。
" 馆长 " 曾是绿营的网红 " 名嘴 ",他有很多绿营的粉丝,包括现在还有很多尽管不是他的粉丝,但是也要去盯着他、去攻击他的绿营 " 网军 " 等。实际上,他的受众中仍然有不少绿营和以前没有来过大陆的青年人,这部分民众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大陆的偏见,不管是民进党刻意塑造的信息茧房,还是说由于自我认知的限制,闭目塞听导致的信息了解的不充分。当他们看到大陆并不像他们所幻想的那样是非常落后的、是非常不文明的、是对台湾有很强烈敌意的,在这个时候,这种直观的认知会冲击他们的先验判断,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巨大内生矛盾。我们看这个矛盾如何演进,就会体现出 " 馆长 " 此次直播,包括未来可能继续的这种两岸的互动,给岛内社会对大陆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机会。
第二,我们看到 " 馆长 " 非常勇敢地触及到了 " 一国两制 " 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和概念。我们知道 " 一国两制 " 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是一个伟大的、宏大的、政治的战略设想。它首先在香港和澳门进行了适用,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同时大陆也始终对于 " 一国两制 " 的台湾方案保持非常开放的立场。
但是我们看到民进党当局,特别是自 2019 年以来,在岛内加大了对于包括 " 一国两制 " 在内的大陆涉台论述主张的持续污名化,导致岛内很多民众对于 " 一国两制 " 的核心概念并不理解,对于 " 一国两制 " 的具体成就也不愿意去正视和承认。现在 " 馆长 " 就把他的摄像机、直播间带到了澳门,让民众看到了 " 一国两制 " 现实的切切实实的成就。
我们看到澳门民众的人均 GDP 也好,基础建设也好,或者说整个社会的祥和安乐也好,实际上都与当前岛内社会的现场,不管是处于美国关税战的冲击之下,还是 " 大罢免 " 的撕裂、政党对抗这种下行深渊中,都会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我想 " 馆长 " 在这些地方往来的时候,他内心的表达常常有一个情绪,为什么台湾这时候在原地内耗、对立、冲突,而大陆人民可以选择享受这样一个和平和积极发展的生活状态。
两种社会的风貌一上一下体现得是非常明显,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这就是 " 一国两制 "。我觉得在澳门的一个成功经验,而它所带来的积极的一些成果和给我们的思考," 馆长 " 把这些东西通过他的镜头传递给岛内,让岛内民众对于 " 一国两制 " 有更亲身的、切身的、实地的经验和考察,后续对于两岸之间相关,对于面向未来的两岸融合发展,面向统一进程的更多深层次的讨论,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益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