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冷战时期敌对的两方,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是在过去二十五年里精心培育起来的,小布什、奥巴马、拜登都耗费了大量心血。

与其他关系相比,美国对印度的押注目的性十分明显,不是出于经贸利益或价值观认同,而是为了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战略影响力。

拜登时期,美国把 " 四方安全对话 " 提升为元首峰会规格——所谓 " 美日印澳 " 四方本质上是 " 美日澳 + 印 ",因为前三者早就是军事盟友,这个平台是为印度量身打造的。

随着过去几年大国对抗加剧,印度更是被视为中国周边唯一可能充当遏华 " 桥头堡 " 的国家,战略价值将愈发凸显。

2023 年 6 月,莫迪以超高规格受邀访美,在国会演讲时,他借 "AI" 之意将 "America" 和 "India" 并列,颇有 "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 " 的味道。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亲密无间的美印关系,在过去四个月里突然偏离了轨道,特朗普暴力、粗糙的外交手法正在毁掉美国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外交成果。

莫迪在美国国会挥手致意。

《外交事务》杂志近日刊登了一篇印度学者的文章,题为 " 印度和美国之间令人震惊的裂痕 "。

文章称,特朗普无视了印度在几个核心外交议题上的立场,越过了前几届美国政府倾向于尊重新德里的敏感红线。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

之前几届美国政府均将印度视为经贸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拜登还想着扶持印度做下一个 " 制造业大国 ",可如今印度面临着美国最高达 50% 关税税率,比中国还高,这引发了美印关系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破裂。

更让印度寒心的是,至少就目前特朗普表达的意向来看,他更热衷于与中国达成协议,对印度则持强硬立场。

莫迪在印度国内的人设是 " 超级强人 ",任何重大让步都可能在政治上付出高昂代价。

反之,抵制特朗普则可以巩固莫迪作为民族自豪感捍卫者的形象,因此二人便僵持了起来。

冷战结束后美国倾向于在印巴问题上维持平衡策略,到了拜登时期,美方立场开始明显偏向印度。

拜登政府允许印度的政策跟美国不一致——只要印度能平衡、遏制中国,其他领域都可以优待,其他错误也都能容忍。

而特朗普的政策是 " 美国优先 ",在处理美印关系时更加直接,不会考虑太多中印关系、印巴关系或中美竞争等因素。

于是我们看到,巴基斯坦的关税税率莫名其妙从 29% 降到了 19%,其 " 让步 " 只是采购一部分美国能源,而且美方还答应帮助为巴基斯坦 " 开发石油储备 ",这让苦苦谈判的印度官员感到不可置信。

特朗普在 5 月份干预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他单方面宣布已经促成了两国之间的停火。

印度强烈否认该说法——新德里长期以来一直拒绝对印巴争端进行任何外部调解。

为了塑造莫迪作为强硬领导人的形象,印度的叙事一直是通过军事力量迫使巴基斯坦请求停火。

传统美国外交团队知晓这一点,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印度的自尊心,可特朗普显然没有这样的习惯。

不难揣测,冲突期间特朗普肯定是做过沟通斡旋的,认为自己出了力却没有得到感激,所以心情很不爽。

与印度不识时务的表现相比,巴基斯坦第一时间予以欢迎和感谢,表示将提名特朗普角逐和平奖,加之巴国在空战中的表现十分亮眼,这让特朗普好感大增,破例在白宫宴请了被印度视为眼中钉的巴陆军参谋长。

自 2021 年塔利班上台以来,巴基斯坦作为美国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重要合作伙伴战略地位有所下降,而特朗普似乎正在重拾并巩固这段关系。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在《联合早报》的一档节目中提到,2023 年 6 月莫迪高调访美时,特朗普团队曾邀请莫迪到海湖庄园一叙。

当时特朗普处于下野状态,非常希望跟访美的各国领袖会面刷存在感,结果应者了了,只有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等极个别理念相投的右翼领导人顶着压力前往见面。

特朗普第一任期里跟莫迪关系非常要好,他原本对在海湖庄园迎接这位印度总理寄予厚望,怎料遭到拒绝——这让特朗普认清了莫迪的投机本质。

今年 1 月特朗普就任总统后,为了重塑旧情,过去几年混得风生水起的印度外长苏杰生全力安排总理莫迪于 2 月紧急访美,希望在关税问题上获得优待。

不知是不是特朗普有意报复,莫迪在访问过程中备受屈辱,拟定联合声明时美方完全没有顾及印度的意见。

事后看这次白宫之行没有给印美关税谈判带来哪怕一点好处,反而让特朗普觉得新德里立场软弱,在谈判中变本加厉。

说来话长,历届美国政府其实都跟印度谈过贸易协定,但全部失败了,每次都是卡在开放农业问题上。

这回特朗普似乎是铁了心要解决掉印度市场的农产品开放问题,50% 的关税如何收场,就看莫迪能挺多久了。

印度作为国际外交中知名的 " 墙头草 " 和 " 两面派 ",在遭受来自美国的压力后,开始启动一系列多边外交,目标对象包括俄罗斯、巴西、伊朗,以及中国。

其中最核心的一环是俄罗斯。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 8 月初访问莫斯科并与普京会面,外交部长苏杰生则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访问俄罗斯,连莫迪本人也亲自宣布今年会迎接普京来访。

就这样,俄罗斯瞬间从拜登时期孤立的国际外交环境中走了出来,一时间变成新德里的香饽饽。

至于中印关系,无论中国还是印度都对战略性改善双边关系不抱太高期望。

印度认为,特朗普没有为大国竞争做好准备,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短期利益。

从短期角度来看,华盛顿从中国获得的收益比从印度获得的要多得多,新德里对中美关系缓和充满警惕;从长期看,中印结构性矛盾也难以改变。

中国则认为,没必要把印度压力之下的策略性缓和摆到太高位置。

2020 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印度大肆炒作,故意将两国关系引向对抗,在中方看来就是莫迪用 " 主动恶化中印关系 " 给美国交投名状,新德里的外交政策充满投机性。

印度学者有篇反思性文章写得很有趣,大意是说,印度是没有任何盟友的,抛开联合作战这种高水平军事盟友不谈,连关键时刻提供经济援助或舆论支持的这种准盟友都没有。

以今年 5 月的印巴冲突为例。

俄罗斯的公开声明含糊其辞、不冷不热,既没有提到巴基斯坦的名字,也没有支持印度的军事报复,只是呼吁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分歧。

这样的表态让新德里感到震惊,他们原本以为俄国会站在印度一边谴责巴基斯坦,出力多少暂且不说,至少为印度壮壮声势。

但反过来思考一下,俄罗斯的做法不是跟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表态如出一辙吗?

美国的表现同样让人失望,特朗普政府对南亚事务十分冷漠,轻视印度的战略地位,甚至有重新靠近巴基斯坦的趋势。

至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它们本就是因为美国重视印度所以才偶尔捧捧场,如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根本不会在意万里之外的印度或巴基斯坦如何如何。

突然间新德里清醒了许多,印度人猛然意识到,假如未来中印或印巴爆发冲突,没有任何外部力量会给印度提供帮助。

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之后,莫迪政府才开始悄悄修补它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只是不知道这次技术性缓和会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