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憎恨你的烂社会工作。”——这句充满怨恨的口号,频繁出现在“因赛尔”(Incel,即Involuntary Celibate的缩写,中文意为“非自愿独身者”)的线上社群中。作为一个日益极端化的厌女网络亚文化群体,“因赛尔”近年来与全球多起暴力凶杀乃至恐怖袭击案紧密相连而进入公众视野。
我们是否忽略了“因赛尔”极端化背后更深层的问题?答案可能是肯定的。最新一份发表于《性别、工作与组织》(Gender,Work & Organization)期刊的研究表明,将“因赛尔”现象简单归咎于性别对立是片面的,其背后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年轻男性的就业困境紧密交织。这一发现为理解并进行政策干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这篇题为《不要为“烂社会”工作:非自愿独身与失业》的论文中,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社会学系的AnnaRose Beckett-Herbert和Eran Shor通过对主流“因赛尔”论坛incels.is上超过一千条评论的定性分析发现,很多“因赛尔”群体处于失业或不稳定的就业状况,而“因赛尔”秉承的宿命论观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些成员的就业边缘化处境。
“因赛尔”中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尼特状态(NEET)。“NEET”全称“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义务教育结束后,既不升学又不就业,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论文中援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因赛尔”声称自己是尼特族。
根据这份研究,许多“因赛尔”成员相信他们是被迫地、系统性地被排除在就业市场之外,其中,女性和进步主义政策是“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大量女性进入职场,抢走了本应属于男性的工作机会。“以前Foid都待在家里,不会扰乱就业市场。现在她们成了直接竞争者,拉低了工资,还在事业上碾压‘因赛尔’。”一名“因赛尔”成员在论坛发言中说。Foid是female humanoid的缩写,意为“雌性类人生物”,是“因赛尔”对女性的贬义俚语。
另外一位抱怨得不到面试机会的用户则回复:“等你得到面试(机会)后,你就会发现做这种事(面试官)的大多是Foid。所以如果她们不喜欢你的长相或任何其他事情,基本就完蛋了。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小心眼和武断,而且没有任何问责机制。”
“因赛尔”最早因极端厌女而为人所知,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是“由年轻男性组成的网络社群,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在两性关系中吸引女性,并通常对女性持有敌意观点。”根据这份研究,“因赛尔”群体将婚恋上的失败定义为由基因和外部社会结构决定的、无法改变的宿命,而非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善的个人问题。
比如,他们坚信,现代约会市场是一个完全由外表决定的残酷体系,而他们因为天生外貌不佳,从一开始就被判定为失败者。不仅如此,女性可以完全控制“性市场”,并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少数他们称之为“查德”(Chads)的、外貌出众的“阿尔法男性”身上。因此,女性,加上近年来女性权利的上升,共同造就了他们的非自愿独身状态。
不过近年来,“因赛尔”理念似乎已经超越厌女情结,越来越走向极端。2021年,一名自称为“因赛尔”的男子Tres Genco“出于仇恨、嫉妒和报复”密谋对女性实施大规模枪击而被逮捕,他自称是效仿美国加州校园枪击案的凶手Elliot Rodger。2014年5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城市学院22岁的学生Rodger开枪杀害6人,打伤14人。
2018年,受“因赛尔”影响的Alek Minassian驾驶一辆货车在多伦多市中心冲撞行人,造成11人死亡、多人受伤。之后,加拿大皇家骑警正式将Incel运动归类为“意识形态驱动的暴力极端主义”。
根据Beckett-Herbert等的研究,社会的宏观变迁可能是导致“因赛尔”日趋极化的一个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女性的整体劳动参与率一直在稳步提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占比越来越高。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2019年末开始,拥有大学学历的女性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数超过了同样学历的男性。
美国并非孤例。以25-34岁的年轻人为例,2023年欧盟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9%,男性为38%。
在中国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尤其在教育领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女性已占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
“因赛尔”所坚持的“黑药丸”理论则反过来将“因赛尔”在就业市场上的边缘状态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选择。“黑药丸”理论认为,“游戏从一开始就由基因决定,如果基因不好,任何挣扎都毫无意义”,因此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因赛尔”的选择也更倾向于极端的“躺平”。
在一个题为“丑陋对职业有重大影响吗?”的讨论中,“因赛尔”一边倒地给出了肯定回答。一位用户写道:“它不仅影响职业机会,而且影响你整个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社会中的外貌歧视远比保持处男状态要深刻得多。”另一位表示赞同:“对相貌不佳男性的就业歧视是现实……如果你是女性,即使没有经验也会轻易被录用。”
一些“因赛尔”进一步争论说,在工作场所,外貌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就业能力和招聘过程。比如,“丑陋的或矮小的男性不太可能得到晋升,而且被认为比那些长得好看/高大的同行更懒、更难合作”,以及“要想做得好,你必须看起来像你擅长你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真的擅长它。”
基于这种命定论,“因赛尔”中绝大部分成员都支持成为尼特族,反对积极地、主动地自我提升融入社会。甚至在“因赛尔”内部,失业被视为一种受人尊敬的地位,是“真正的‘因赛尔’”(Trucel)的证明。
一位用户表示:“我们都应该尽可能成为尼特。如果不行,至少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对那些憎恨我们的社会的贡献。”
另一个用户甚至表示,“你应该去从社会那里领取福利。利用他们对Foid的慷慨,尽可能长时间地获取金钱,只要他们允许你去那里拿。如果从社会中获取不是一种选择,那就尽可能少地工作。”
除了尼特族,该研究还证实,有自闭症谱系特征的人更容易成为“因赛尔”。除此之外,情绪障碍、焦虑、情感障碍、药物滥用等,也是“因赛尔”群体的普遍特征。
因此,这份研究总结道,“因赛尔”现象不只是关乎性挫败感,也与就业困境、社会孤立和心理健康危机等密切相关。作者建议,应侧重于在学校环境中进行早期的预防性干预,比如,让学生更早、更好地认识和感知就业市场,为就业市场的挑战做好准备,掌握应对技巧等。
作者同时强调,针对“因赛尔”,需“量身定制”相关的干预措施。“针对‘因赛尔’的干预努力和外联尝试必须专门为这个群体量身定制,因为用于应对其他男性至上主义群体信念的论点可能对‘因赛尔’没有吸引力。”作者写道。
一些政府已经在行动。随着一部讲述一名13岁男孩因被“因赛尔”言论激化而杀害一名女同学的网飞(Netflix)剧集《青春期》(The Adolescence)的热播,英国正试图在法定的“关系、性与健康教育(RSHE)课程”中强制要求纳入“因赛尔”和厌女文化等相关教育,帮助孩子建立对有害内容的抵御能力。英国教育部表示,英国中学里的“厌女”问题已达“流行病”规模,参与调查的11至19岁学生中,超过一半(54%)表示仅在最近一周就听到了他们认为属于性别歧视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