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杂技剧《天鹅湖》为起点,古老的中国杂技就开始将技巧与叙事相结合。近年来,《战上海》《天山雪》《先声》等杂技剧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渡江侦察记》《化蝶》《逐梦太空》《大桥》《聂耳》等一批佳作涌现,中国杂技正加速迈入“剧”时代,“杂技剧”这一崭新的舞台艺术门类也正在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
为推动“杂技剧”在新时代的发展,8月25日,由长三角杂技发展联盟、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马戏学校主办的“中国杂技剧艺术创作研讨”在上海举行。50余位来自全国杂技院团、艺术研究机构、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创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汇聚在上海,探讨杂技剧艺术体系建立、杂技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文旅赋能、人才培养等话题。
研讨活动为期一整天。早上的主旨发言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和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俞亦纲担纲,分别从理论、实践不同层面,回顾了中国杂技剧二十余年的历程,对杂技剧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前行方向进行了观点阐释。

来自全国50余位杂技界从业者和专家齐聚研讨会现场
中国杂技剧正日趋成熟加速发展
下午的院团交流环节中,全国10余位杂技界“当家人”汇聚一堂,对杂技剧何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探讨。
上海市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技团团长梁弘钧以《战上海》《天山雪》的创作实践为例,从创作与表演两个维度展开,分享了上海杂技团以“杂技歌舞演故事”为核心创作理念,介绍了两部杂技剧里程碑式作品如何推动杂技从单纯的技艺展示,走向复合的剧场叙事,实现“技—艺—剧”三重转化的探索过程。

杂技剧《战上海》剧照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吴正丹从《天鹅湖》开始,从事杂技剧实践20年,她提到,从众多杂技项目中择取与题材相匹配的项目来表现主题思想,是决定整剧成败的关键。
安徽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杂技团书记、团长刘鹏从市场角度提出,要打造一批兼具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小型驻场演出。
中国杂技剧体系亟待建设完善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双午则在发言中提出“新杂技”的概念。并认为“新杂技”对演员提出更趋“综合性”的要求,要以“轻量化”为特质,能够适配演艺新空间、艺术节展等多样化场景。
在专题研讨环节,不少专家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胡晓军以《杂技:建设一个新剧种》为题,提出中国杂技在建设新剧种(即杂技剧)的必要性及路径准备。
同样关注中国杂技剧艺术体系建设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教授金浩,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杂技剧发展迅速,传播广泛,但由于艺术体系建设未达到同步,所以容易出现概念混沌、题材趋同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金浩认为,行业亟待在总结杂技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细致的“合理性概念”与“标准化应用”来支撑杂技剧艺术体系建设,并为未来形成“杂技学”学科提供可能。

杂技剧《天山雪》剧照
上海将持续发力促进杂技剧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在研讨总结时表示,希望通过研讨进一步推动杂技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国杂技界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拓展中国杂技剧的思想内涵、表现空间、风格样式。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谷好好在致辞中表示,从“杂技”到“杂技剧”的发展蜕变,已经成为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此次研讨还将注重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完善。
据悉,接下来上海各有关方面将持续发力,积极申报、合理利用包括国家艺术基金在内的各类资助,为杂技剧精品佳作的创制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文学影视IP舞台转化”对杂技剧领域的倾斜力度,以优质IP赋能杂技剧创作,拓展杂技剧题材来源与表现领域。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则将着力探索设立杂技剧创新实践基地,汇集全国杂技剧理论研究力量,构建好杂技剧创作、评论等工作机制,推动中国特色杂技剧理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