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108亿个贷资产包

  日前,发布公告,宣布其信用卡中心公开转让2025年第6期至第12期共七个个人信用卡不良贷款资产包。这批资产包未偿本金总额合计44.83亿元,未偿利息总额合计63.05亿元,未偿本息总额合计107.89亿元;共涉及借款人户数22.90万户,户均欠款约4.71万元(含利息)。

  据了解,上述信用卡不良贷款的未偿利息包括利息、信用卡年费、刷卡手续费、取现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不良资产主要来源地区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四川、河南、广州、深圳、湖南、湖北等省市。上述7个资产包将于本月下旬开展线上公开竞价,起始价合计仅2.45亿元,约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23折。

  其中单期未偿本息总额最大的为2025年第12期。该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17.51亿元。本期不良资产将于2025年8月27日开展线上公开竞价,起始价仅2580万元,约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15折。

  第12期不良资产主要来源于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共涉及借款人户数2.6万余户,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6.66万元,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为45.6岁。该期包括资产笔数27217笔,全部为信用贷款,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已达2207天。其中,已损失27217笔,已核销27217笔;未诉27211笔,终结执行6笔。

  单期未偿本息总额位居第二位的是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2025年第8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资产包,该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17.22亿元。本期不良资产将于2025年8月26日开展线上公开竞价,起始价仅2650万元,约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15折。 

  该期不良资产主要来源于京津地区,共涉及借款人户数3.3万余户,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5.08万元,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为44.3岁。该期包括资产笔数34464笔,全部为信用贷款,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已达2145天。其中,已损失34464笔,已核销34464笔;未诉34462笔,终结执行2笔。

  华夏银行此次大规模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包超低的折扣率直观地反映了这批资产的质量差、回收预期极低的现实。此次华夏银行大规模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其“总体金额巨大但户均欠款较小”的特点,这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体现的“投资者偏好整体规模较大但户均规模小的资产包”趋势吻合。

  这类资产包既能满足受让方对规模效应的追求,又因其内在的风险分散特性而更具吸引力。同时,超低的转让折扣率也反映了对资产质量(长期逾期、已核销)和回收难度的市场定价,这与《报告》中“转让价格与逾期时间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相一致。

  投资者偏好“大包小户”资产

  7月29日,银登中心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据统计,2024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额为2258亿元,不良批转业务市场再创新高。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市场中一个明显的趋势为,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占比持续增长。

  从资产的构成来看,2024年转让的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短账龄项目占比提升;二是转让资产多为已核销资产;三是未诉讼资产数量持续上升。

  从交易价格上来看,与2023年相比,转让价格略有上升,其中转让价格与逾期时间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逾期时间越长,转让价格越低。

  从投资者偏好来看,2024年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市场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收购整体规模较大但户均规模小的资产包。“这类资产包基数大,虽然单笔金额小,但通过规模化催收,收回本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某资深不良资产行业从业者解释道。

  2024年,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市场的另一大亮点是参与主体结构的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的趋势。

  在出让方层面,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虽仍保持市场投放量首位,但占比显著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呈现放量增长态势,这三类机构在批量个人业务中的出让份额持续提升,反映出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上的动态变化。

  在受让方层面,市场结构同样呈现新变化。地方AMC仍是受让批量个人业务的主力军,凭借其对区域市场的熟悉度和本地化催收能力,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全国性AMC加速入场的趋势日益明显。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活跃度持续提升,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化解机制日趋成熟。特别是国家级AMC的入场,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更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更专业的处置能力,也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升整体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