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rofile/

李晓(1989—),女,主管护师,本科,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科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高温来袭,炎热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这场“无声”的健康考验,该如何科学应对?

最近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肾病等)构成极大威胁。他们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基础疾病可能因高温加重,而部分药物还会影响散热或水盐代谢。因此,慢病患者的高温防御,需采取比普通人更严密的防护措施。

核心原则:严密监控病情 + 强化基础防暑

+ 药物管理 + 及时就医

图源:图虫

病情严密监控与记录

增加自我监测频率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每天至少测量2~3次血压和心率(尤其晨起、午后、睡前)。高温易导致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压可能会有大幅波动(忽高忽低),容易诱发心绞痛、心梗或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监测(尤其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高温影响食欲、活动量和药物代谢,易导致血糖异常波动(高血糖或低血糖风险都增加)。

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哮喘):注意呼吸状况(气促、喘息加重)、血氧饱和度(家中可备指夹式血氧仪)。

肾病患者:严格记录每日出入量(饮水量、尿量),关注体重变化(短期内明显增加,提示水肿或有心衰风险)。

图源:图虫

建立症状观察清单

除常规中暑症状(头晕、乏力、口渴、恶心等),特别警惕与原发病相关的异常信号:

胸痛、胸闷、心悸加剧(心脏病)。

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剧烈头痛(脑血管疾病)。

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下肢明显浮肿、尿量骤减(心脏或肾脏疾病)。

严重口渴、多尿或意识模糊(糖尿病高渗、酮症或低血糖)。

图源:图虫

一旦出现以上任何危险信号,

或基础疾病症状明显加重,立即就医!

强化基础防暑措施

外出时需注意 

绝对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待在空调环境中。

必须外出时,选择清晨或傍晚,缩短外出时间,做好全套防晒措施(遮阳伞/帽、墨镜、防晒霜、浅色透气衣物等)。

保持环境清凉恒定

空调是关键!设定温度在26~28C,避免频繁出入温差过大的环境(如突然从高温户外进入低温空调房,易诱发血管痉挛)。

湿度控制: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保持湿度在50%~60%,体感更舒适。

通风换气:早晚气温较低时开窗通风,阳光直晒时拉上遮光窗帘。

主动、规律补水(重中之重!)

即使不渴也要按时喝水!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每日饮水量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心衰、肾衰患者需严格限水,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

慎选饮品:严格避免酒精、含糖饮料。是否需要补充电解质饮料,务必咨询医生(如服用利尿剂或限盐者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钠)。

观察尿液:保持尿液呈淡黄色。

清淡饮食,保证营养

选择易消化、低脂、低盐食物(高血压、心衰、肾病患者严格控盐)。

多吃新鲜蔬果、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尿病患者注意选择低GI水果并控制量)。

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保证充足休息

规律作息,午间小憩(30~60分钟),避免熬夜加重身体负担。

图源:图虫

至关重要的药物管理

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高温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和效果(如降压药、降糖药、利尿剂等),绝对不要因自我感觉“血压/血糖低了”就擅自减药或停药!

及时复诊

提前找医生进行“夏季用药评估”。医生可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如利尿剂、降压药);更换更适合高温季节的药物剂型或种类;如遇大量出汗时,明确补充电解质(如钾)的必要性和方法(肾衰竭患者切勿盲目补钾)。

了解药物与高温的相互作用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增加脱水、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风险。需严格遵医嘱监测电解质,按需补充。

部分降压药(如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或加重脱水感。

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磺脲类如格列本脲):高温易致食欲下降、活动减少,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需更频繁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饼干应急。

抗胆碱能药物(如部分抗抑郁药、治疗帕金森药、抗组胺药): 抑制出汗,妨碍散热。

精神类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中枢。

妥善储存药品

大部分药物需阴凉干燥处保存(≤25C),仔细阅读说明书。胰岛素等生物制剂必须冷藏(勿冷冻!)。外出时使用保温袋/冰包携带。

图源:图虫

家人支持与应急准备

家人/照料者须知

了解患者所患疾病及用药情况。 

协助监测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症状)。

提醒按时服药、补充水分。

特别注意观察老人,他们对口渴、高温感知迟钝,易发生“隐性脱水”或“非典型中暑”(如突然行为异常、跌倒)。

制定应急计划

熟知附近医院急诊路线和联系方式。

将患者的主要疾病、用药清单、过敏史、紧急联系人电话写清楚,放在易取处(如钱包、手机壳后)。

学会识别中暑(尤其热射病)信号:核心体温高(>40C)、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应急处理

一旦怀疑中暑(尤其热射病),立即拨打120!

在等待救援时,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

积极物理降温是核心:脱衣、冷水擦拭/喷洒全身、扇风、冰袋(包裹毛巾)敷大血管处。

不要给昏迷者灌水!

切勿盲目使用藿香正气水/胶囊!(含酒精,可能加重脱水或与药物相互作用;不适用于热射病)。

图源:图虫

总结关键行动

必要时看医生:评估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空调是保命神器:保持室内恒温、恒湿(26~28C)。

像吃药一样喝水:定时定量,少量多次,白水为主(慢性肾病、心衰患者适量饮水)。

监测翻倍:血压、血糖、症状记录比平时更勤。

药物严管:不擅调药,注意储存,了解相互作用。

家人联动:共同观察,熟知应急流程。

信号敏感:任何不适或基础病加重,立即就医不拖延!

慢性病患者平安度夏,关键在于 “防”大于“治”,应以比常人更高的标准做好防护。积极面对“烤”验,才能安稳度过高温天!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专业审核:陆云晖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科护士长

审阅:庹焱;张梦佳

版式、文字编辑:张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