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国防议题上动作频频。据央视新闻报道,德国政府8月27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新的《兵役法》草案。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称,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德国联邦国防军“扩军已刻不容缓”。
同日,德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为其新的弹药工厂举行投产仪式,未来将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弹药生产基地。
德国联邦内阁当日还历史性地首次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寻求在危机状态下发挥集中决策的作用。这也是总理默茨的竞选承诺之一。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一辆“狐”式装甲运兵车。视觉中国 图
希望加强服役吸引力
新《兵役法》草案后续将提交德国联邦议院审议和表决,届时议会可进行修改。根据该草案,初期以自愿参与和提高服役吸引力为工作重点,如果服役士兵人数没有达标,政府可以选择恢复征兵制,但需经议会批准。
从2026年1月1日起,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向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发放有关服役意愿的问卷,男性必须填写,女性自愿填写。符合条件者将被邀请参加征兵体检。
自2027年7月1日起,德国所有年满18岁的男性都必须参加强制体检,无论是否有服役意愿。
德国政府还计划增加军人工资,支付新兵考取驾照等的费用,以增强服役吸引力。
此前,德国国防部通过地区宣传、职业宣讲等方式招募士兵。报告称,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下旬,德国新兵人数激增28%,超过了13700人,是多年来的最大增幅。
皮斯托里乌斯希望,到二十一世纪30年代初,德国服役士兵人数从现在的约18万人增加至26万人,以满足北约的目标,并加强本国防御。他曾表示,未来包括现役和预备役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应提升至约46万人。
这一决定标志着德国国防与安全政策的一大转变。冷战期间,德国为了加强安全,于1956年起实行义务兵役制,所有成年男性都必须服兵役,服役期为6至18个月。2011年,该政策暂停实施。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寻求加强其国防需求。
最新的《兵役法》草案目前也面临挑战。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执政联盟中社民党的一些议员批评称,应提升服役的吸引力,而不是重新引入义务兵役。默茨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议员认为,草案在得到议院批准前,可能会拖延太多事情。
27日,一个名为“让莱茵金属解除武装”(Rheinmetall Entwaffnen)的反战组织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一处征兵中心举行抗议。
“我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我们不想与统治阶级的战争有任何关系,也不准备为一个日益削减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国家而死。”该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

德国联邦国防军一架CH-53直升机。视觉中国 图
支出承诺化为具体行动
德国在武器生产上也有所动作。27日,德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在下萨克森州小城翁特吕斯为其新弹药工厂举行了投产仪式。
该工厂占地3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足球场。预计从2027年起,该工厂每年能够生产35万发炮弹,届时将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弹药生产基地,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北约国家和乌克兰供应炮弹。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皮斯托里乌斯以及北约秘书长吕特等出席仪式。
吕特表示,现在整个欧洲大陆的炮弹产量是两年前的6倍。
皮斯托里乌斯认为,如果欧洲不发展工业基础,把支出承诺化为具体行动,欧洲就无法应对安全挑战。他补充说,美国正密切关注这一点。
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格(Armin Papperger)表示,“德国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政府官员越来越重视国防议题,能确保该工厂在14个月内建成。通常,这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采取行动加速武器生产和军事准备。美国总统特朗普敦促欧洲为自身国防承担更多责任后,欧洲加快了这一进程。
今年3月,德国放松了“债务刹车”的条款限制,允许政府大规模举债投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默茨曾誓言,要建立欧洲“最强常规军队”。预计到2029年,德国国防开支将达到1620亿欧元,和俄乌冲突爆发前相比,增长了超过3倍。
讨论设国安委员会已30年
德国联邦内阁27日还批准成立由总理主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在内的9位部长,初期下设13个岗位,职能包括实际对接各联邦州、其他国家以及欧盟和北约等国际组织等。
默茨表示,关于成立该委员会的讨论已经持续了30年,如今新一届政府在短短4个月内就做出了决定。他在讲话中表示,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不能仅靠一个机构或部门应对安全挑战,新的安全委员会将是“德国连贯地制定安全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路透社称,新委员会取代了联邦安全委员会和联邦安全内阁,是默茨的核心竞选承诺,确保德国不会失去对安全政策的关注。
德国官员把新成立的委员会描述为“德国安全架构的新核心”。这些官员称,委员会将定期就战略问题举行会议,并在危机时期迅速召开会议,可以增强“德国安全架构的专业化”。
德国国际和安全事务研究所(SWP)负责人斯特凡梅尔(Stefan Mair)对路透社表示:“早就该这么做了。价值不在于决定本身,而是确保不同部门以相同的方式看待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