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坑遗迹。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吕金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历史的硝烟虽已渐渐散去,但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始终在民族记忆中铺展。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不仅镌刻着山河破碎的伤痛,更熔铸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脊梁。

抗战历史不能被时间尘封,因为它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抗战精神必须跨越时代传承,因为它是驱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从抵御外侮的殊死搏斗,到建设强国的艰辛探索,抗战精神始终如隐形的血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不息。

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诠释了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深沉担当。这种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田间农夫放下锄头参军时的决绝,是学界文人投笔从戎时的坚毅,是工厂工人赶制弹药时的昼夜不息。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百年吊脚楼前,一盏跨越时空的 " 马灯 " 始终明亮," 最小红军 " 向轩 7 岁扛枪、9 岁参与长征、全身 26 处战伤,他的英雄事迹,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今日之中国,这种精神转化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不眠之夜,转化为乡村教师在山村里的默默坚守,转化为建设者在工地上的挥汗如雨。正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让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在民族大义面前找到自己的坐标,将个人奋斗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

当年,八路军在缺枪少弹的困境中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用智慧弥补装备差距;西南联大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用知识守护民族的精神火种。这种在困境中突围、在绝境中创新的精神,在今日中国依然闪耀。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注脚。面对国外的技术壁垒,科研团队以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 的闯劲,突破上千项关键技术。如今,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 4.8 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 70% 以上," 中国速度 " 惊艳世界。这是抗战时期 "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 的奋斗哲学在新时代的延续。

杨靖宇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却绝不投降,赵一曼面对酷刑始终怒斥侵略者,这种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的气节,定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今日之中国,这种气节体现在面对贸易霸凌时的从容不迫,体现在外交舞台上 " 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有决心、有能力、有手段 " 的底气。从芯片自主研发到航天事业不断突破,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 " 不依附、不盲从 " 民族气节的践行,都是对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抗战精神的传承。

抗战时期的 "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在脱贫攻坚战中转化为 " 一个都不能少 " 的执着,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贫瘠,用智慧拔除穷根;在防汛救灾中凝聚为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的冲锋姿态,武警官兵逆水而行筑起堤坝,基层干部连夜转移受灾群众,志愿者奔波运送物资,在洪峰浪尖撑起守护生命的 " 安全伞 "。这正是一代代中国人踏着抗战先辈的足迹,以 " 血战到底 " 的拼劲与 " 正义必胜 " 的信念,在复兴之路上写下的时代篇章。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唯有将这份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 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阔步前行、行稳致远。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理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heory.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