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元年(806),白居易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一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世间少有的故事,若没有大手笔加工润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淹没在历史风尘之中。于是他鼓励白居易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一首长篇叙事诗,这就是千古名篇《长恨歌》。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后沉湎于歌舞酒色。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第三部分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第四部分叙述唐玄宗在方士的帮助下,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觅得杨贵妃魂魄,二人相见,互诉衷肠。

诗中提到七月七日的深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发下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玄宗、杨贵妃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长恨歌》主要是借着历史的影子,根据当时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创作出来的爱情故事,某年七月七唐玄宗与杨贵妃是否真的在长生殿中夜半私语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情节所发生的风俗背景却是真实的。

杨贵妃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节期在七月七日,又称“双七节”“七月七”,大约在汉代出现。最早提及七月七日民俗活动的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约成书于166年):“是日也,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葈耳。”伴随牛郎织女传说进入七夕节,新的习俗活动应运而生。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当时的七夕活动已有“施几筵,设酒果,祀织女、牵牛二星,祈富寿及子”。

唐宫乞巧图(局部)

到唐代,七月七已发展成为民俗大节,从城市到乡村,从宫廷到民间都会开展许多习俗活动。这天,人们要晒衣服,或用蜘蛛结丝乞巧,杜甫《牵牛织女》云:“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而穿针乞巧是更为流行的习俗,林杰《乞巧》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又有拜星乞子的做法,根据韩鄂《四时纂要》:“是夕于家庭内设筵席,伺河鼓、织女二星,见天河中有奕奕白气、光明五色者,便拜,乞贵子。”唐朝的人们还乐于宴饮,并形成明星酒、同心脍、斫饼等专门的节令饮食。而唐玄宗、杨贵妃也是七夕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根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佳皆效之。

由上述可见,白居易让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誓言发生在七月七日长生殿,是极其恰当的。《长恨歌》影响深远,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

白居易还曾创作两首七夕诗,其一云: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一弯新月挂在高高的夜空,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从来都是怀着深长的情思隔着银河相互眺望,唯每年七月七日夜里渡河一会,相聚的欢愉、离别的愁绪都只在今夜。这首诗借牛郎织女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表达出对有情人聚少离多的深深同情。另一首仅留两句: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可见白居易少年时代也是乞过巧的,而且是用蜘蛛乞巧。

本文节选自《白居易的节日:唐诗里的岁时烟火记》(张勃 著,燕山大学出版社 | 领读文化,202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