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虹桥机场累计旅客吞吐量2461.2万人次,全国第八;火车站客流量1016.6万人次,全国第三。而在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虹桥国际商务区商圈被列为市级“八大商圈”之一,聚焦枢纽客群需求,优化枢纽和商圈联动。
虹桥商圈客群结构如何?他们偏向在哪消费?8月20-23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了23位拖行李箱从虹桥商圈进出虹桥枢纽的客群(以下简称“拖箱者”),调研了解他们的消费偏好、消费目的、消费能级等,调研发现七成受访者居住、工作在商务区和周边青浦、松江、嘉定等地,以打车离开为目的叠加连带消费。

《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中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范围,以及商业零售空间分布。底图来源:规划文本和百度地图。本文制图均为 赵忞
商旅客与本地居民界限日益模糊
整体上,拖箱者约占观察到的断面客流总量的10%,主要去往四个目的地:只二透明仓、虹桥天地北区、虹桥天地南区、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枢纽的地下通道。
在虹桥天地南区受访的11人中,仅有2人以出差为目的(南区受访者的18%,均有同事陪同)。其中有一位中年男性商旅客选择前往高铁站之前逛过无印良品,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唯一有意愿消费餐饮和潮玩之外的人。
还有2人为中转空隙出站消费(南区受访者的18%),但并非商旅。1人为单独出行,因为中转时间长而选择泡汤放松;另一人与男友同行,明确表明是“抽到了廉价机票所以从上海出发旅游”。
虹桥天地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虹桥天地来自外地的客群占比约40%(含只二),分为长三角商旅客和跨城消费者两大类。长三角商旅客主要关注便捷的商旅服务,如行李寄存、支付便利性;而跨城消费者则热衷于追求首店、首展、首秀,乐于参与各类主题市集和热门活动。后者是值得关注的潜力消费客群。
调研中非入境游的19位受访人里,7人称自己居住于周边(37%,模糊定义);如果包含闵行中部、青浦、嘉定江桥等虹桥商务区2025年扩区的地区,则有13人,占68%之多。其中有人明确表示自己平时就将虹桥商圈作为社区中心来消费,工作在华漕,居住在国家展览中心附近,都在虹桥商务区狭义范围内。

2025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规划范围图。
随着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导入,虹桥商务区的职住日趋平衡,商圈也增加了更多面向本地居民消费的内容。丽宝广场的小沐汤泉和龙湖天街的水裹汤泉两个复合娱乐型SPA场所的服务人员也提到商圈整体在周末的客流量比工作日高,亲子休闲的人也很多,自己店里甚至要排队等位。
研究员在调研中发现“商旅客”和“社区居民”重合。从事市场工作的受访者提到自己之所以在虹桥商务区居住就是因为“离机场近,出差方便”。虹桥天地项目相关负责人也提到,虹桥天地主要有四类客群,除长三角商旅客、跨城消费者外,还有占总消费者60%的周边家庭客群和高端办公人群。
虹桥天地南区拖箱者数量最多,餐饮连带打车为主

受访者空间分布。
受访者中4位入境游客前往位于地下通道尽端、以二手奢侈品闻名的只二透明仓。非入境游客的19人中,3人(16%,总数的13%)从公司步行前往枢纽,但没有在虹桥天地或龙湖消费的想法。5人(26%,总数的21%)从虹桥天地北区进入商圈,但均不做停留,直接前往苏虹路打车离开。有人提到并非不想消费,但北区的下沉广场最明显的是布朗石西班牙餐厅、Selva南美餐厅等“看起来就很贵”(客单价约150元)的餐馆,不符合预期。

8月19日中午,地下通道诺亚财富中心段从公司步行至虹桥枢纽出发的员工。本文照片均为赵忞 拍摄

8月21日晚7点左右,虹桥天地北区。虽然拖行李的客群不在此消费,但周边居民会在此纳凉、聚餐,周五(22日)晚还有现场音乐演出。
虹桥天地南区从枢纽地下大厅一进门,连接的是平价餐饮层。拖行李进出的人熙熙攘攘,集中在午餐和晚餐的时间段,甚至直到6层的亲子、潮玩和餐饮层均有分布,但几乎不外溢到西边的龙湖虹桥天街。工作日19:30之后,拖行李进入虹桥天地南区的人显著减少。
11人(58%,总数的48%)在虹桥天地南区接受了采访。8人(南区受访者的72%)主要消费的是餐饮,包括餐馆、咖啡馆、甜品店。7人(南区受访者的64%)是穿过虹桥天地南区打车回家。有人表示自己是临时起意打算先吃饭再回家;有人则说是因为虹桥天地可以吃到更有品质的餐饮店,比在火车站内看着人流吃快餐环境更好。

8月20日中午。名创优品店位于虹桥天地南区与枢纽地下通道连接处,因此在虹桥中转的亲子游消费者很可能顺手购物。
为何虹桥天地南区人气更旺?
虹桥天地南区直到6层都可遇到拖行李箱逛街的人,极大发挥了高铁TOD优势,但研究员在调研中发现这部分群体并未外溢至龙湖天街。龙湖天街市内购物中心主体部分3层及以上空置率比虹桥天地高很多,晚间街区外摆部分才更有人气。

目前龙湖天街的通廊从虹桥天地底层餐饮处引出,仅有联通功能,极少有人从此去往龙湖天街。

龙湖天街工作日人气最高的时间和地段为19-22点的街区型商业部分。
这源于虹桥高铁站在规划中的交通流线硬伤。
一是高铁站打车动线有问题。P9-P10停车场打车难以定位楼层,社交媒体上有人提到司机会因为绕不清楚路而主动取消预约;从地铁层按照标识寻找长途汽车客运站打车点,容易误走上天桥跨过申虹路,而申虹路上不好停车。这些都使得部分乘客宁可主动走出枢纽,在虹桥天地南区南入口的舟虹路上打车。
二是在高铁站打车与虹桥天地南区打车相比,同样的时间能跑的路程不如后者。有人提到T2航站楼比高铁站打车路线更顺,如果自己是飞机回上海就会直接打车离开,但高铁的话就会先在虹桥天地南区“休整”一下。
基于这些反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以百度地图为底图,做了虹桥天地南区舟虹路出口、高铁站P10停车场和T2航站楼出口驾车15分钟(约3-7公里,也是枢纽出租车最容易拒载的区间)与30分钟(10公里以上)的等时圈,看它们的覆盖范围。结果发现虹桥天地南区的等时圈面积更大,对周边地区的覆盖更全面。

驾车15分钟等时圈。从虹桥天地南区可以更方便地到达徐泾、华漕、江桥和七宝,因此这些地区的居住者回家会更倾向于从T2航站楼和高铁站多走几步,从虹桥天地南区打车,而且在枢纽外打车不容易被拒载。

驾车30分钟等时圈。从虹桥天地南区打车30分钟的话可以覆盖嘉定新城和安亭、松江和闵行的北部、1/3个青浦,而且比轨道交通快1/3至1倍。
通过对比发现,在虹桥天地南区打车便利度显著高于虹桥T2航站楼、虹桥高铁站,这使得部分人落地上海之后选择先消费再回家。特别是在饭点,很可能会因为“选餐馆”的目的而在虹桥天地南区无目的逛街,结果在潮玩、快时尚杂货店和市集上连带消费。
但反过来,从住处往虹桥枢纽打车,则更偏向直接到达高铁站或机场,不存在“被动逛街”的问题。只有对虹桥商圈路况和业态非常熟悉的人,才有可能选择先到达商圈吃午/晚饭,再进入枢纽。
因此虹桥国际商务区商圈在微观的空间优化上可“将错就错”,考虑继续拉长从虹桥枢纽外溢的打车客群的活动范围,优化龙湖天街和虹桥天地之间的通廊,将部分人群向龙湖的商业空间拉伸,降低龙湖天街部分高层的空置率。
市级特色商圈建设需要更强目的性
随着虹桥枢纽逐渐城市化,向商务区外溢的“枢纽客群”也逐渐以本地居住和工作者为主。根据赢商网2021-2024Q1的统计,虹桥天地业态面积变化不大,“高铁TOD”+本地社区的模式已经成熟,处于平衡期。

赢商网对虹桥天地业态统计结果。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缺乏消费特色(目的性主题)和更偏社区消费的业态都很难撑起“市级商圈”的定位,需要找到新消费主题和模式。
目前以虹桥天地为代表的商圈核心商业体,采用的做法一方面是加强高端商务办公比重,如虹桥天地 WORKX SOCIAL 会议空间,另一方面是引入目的地型品牌,例如以只二、多抓鱼、绿色循环商店为主体带动的循环商业街区,引发强目的性消费的商业,并借助社交平台上的高关注度引流线下,提升虹桥天地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未来还将计划新增上海特色手信集合店等特色内容。

围绕只二透明仓,虹桥天地南北区之间的地下通道部分还设有艺术商店、多抓鱼循环商店、买手店等,是入境游和跨城消费人群喜爱的强目的性消费场所,平日也有很多本地家庭来此逛街。
虹桥中央商务区商圈中的主体商业虹桥天地和龙湖天街集中建成于2015-2016年,目前更新了高铁站外的地下空间,与地上业态形成了某种“代差”。澎湃研究所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的虹桥中央商务区,其商圈将如何深度挖掘本地消费、枢纽客群和国家级贸易平台带来的消费新动能。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