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林洁 黄丽娜 董柳

统筹 / 丰西西 宋金峪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子桐

百岁抗战老兵谭英的胸前,又多了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 " 纪念章。这些静静悬挂在胸前的纪念章,每一枚的背后都有一段血火交织的往事,无声地诉说着这位老兵所亲历的不朽荣光。

出生于 1925 年 1 月的谭英,今年恰满百岁。18 岁时,她因目睹日军在中山的暴行,决定加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战火纷飞中,她投身伤员救治与抗日宣传工作,并积极为前线游击队筹措经费物资。抗战胜利后,她奉命前往香港,并作为香港女工代表,历经艰险赴京参加中华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平年代里,她先后在多个岗位默默奉献,并在离休后收集抗战史料,坚持为青少年讲述烽火岁月,用生命书写红色传承。

工作地距日军驻点极近

" 我家在中山县(今中山市)崖口开了间药店,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 谭英十几岁时,就跟父亲在药店学习抓药和中医常识。然而,日军入侵中山,打破了谭英和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1938 年 2 月,日军侵占中山县七区三灶岛(今属珠海市)。1940 年,中山沦陷后,中山县人民在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及中共珠江特委的领导下,以五桂山为根据地,积极展开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崖口作为中山抗日游击队的前沿阵地和可靠后方,曾发生过数次激烈的战役。看到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山并残害中国军民,谭英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1943 年,18 岁的谭英在进步爱国人士的影响下,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4 年 1 月,谭英参加了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成为一名卫生战士。该大队经过发展壮大,成为珠江纵队的一部分。

在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市妇联等单位 1991 年编写的《中山妇运大事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书中,记者找到了谭英的名字:"1944 年 2 月,义勇大队在五桂山成立卫生室……四、五区设分站,站长分别由黄惠、谭英等担任,女卫生战士在党的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在艰难困苦岁月中,出色地完成医疗护理和转送伤病员的任务。"

作为中山县四区医疗站负责人,谭英工作的医疗站设在中山县崖口乡王屋村,距离日军驻点不到 4 公里,非常危险。出色完成任务的背后,是谭英和战友们的果敢机智。

巧用棺材护送重伤员

谭英回忆,为保证伤员安全隐藏、不被日本兵发现,她和战友们在布局上颇费一番心思。医疗站共 5 间屋子,入门是一间大厅;右边一间大房放生活用品及杂物;左侧有三间屋,第一间是明室,做厨房,第二间堆满烧饭用的芒草,芒草后面隐藏着一间没有窗子、漆黑的暗室,被用来隐藏伤员。

" 日本兵经常来搜查,汉奸也会把消息传给日本兵,他们就来包围我们。" 谭英说,在日军和伪军的眼皮下,她最危险的一次,就是把身受重伤的两名伤员藏在棺材中护送到安全地区。

由佛山市妇女联合会、珠江纵队妇运史征集小组等单位于 1987 年编纂的《珠江英姿》一书,完整记录下整个事件——

1945 年 " 五 九扫荡 " 前夕,王屋村医站接收了两位爆破伤的重伤员,每人都有七八十个伤口,其中一人还被炸盲了一只眼睛,满身血渍。公路常有敌人来往,但在群众的掩护下,医站站长谭英和卫生员吴清就在王屋村内给两位重伤员动手术,取出一片片碎弹片和一粒粒泥沙,精心进行护理。敌人几次进村搜查,因群众掩护得好,平安无事。

后来情况有变,敌人要来扫荡,上级通知马上转移伤员。情况急,伤员又不能行走、容易暴露,怎么办?谭英和吴清马上找群众商量,一条妙计很快想出来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哀乐声中,一支披麻戴孝的队伍抬着棺材、灵轿经过敌人常巡逻的公路。原来,群众用假 " 出殡 " 的办法,把两位伤员分别藏在棺材和灵轿里,抬着通过封锁线。在群众的帮助下,伤员被转移到安全地区。

" 我们参军的时候,准备好随时牺牲。我们就是这个想法,有困难你就冲,有困难就算牺牲也要上。" 谭英坚定地说。

抢救史料讲述抗战故事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英化装转移到澳门、香港,然后到了东江纵队。在东江纵队工作期间,谭英在上级指示下,潜入一家火柴厂开展群众工作,壮大革命力量。

" 我们十名女战士共同租了一间房子,睡在地上。" 谭英回忆,当时的生活非常困难,她们在香港工作三年多,眼见工人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状况,坚定了为工人谋利益的决心。

在火柴厂工作期间,谭英领导了两次女工罢工,并于 1948 年夏当选为火柴业总工会第一届工会主席。厂工会成立后,开办了工人子弟学习班、工人夜校,教授知识,培养了大批革命积极分子。1949 年 3 月,谭英作为香港女工代表,历经艰险赴京,参加中华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谭英脱下军装,先后在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第三中学、广州市妇联等单位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离休后,在收集抗战史料的过程中,谭英了解到广州儿童剧团的故事。广州儿童剧团是党领导的少年儿童抗日团体,成立于 1937 年,由当地部分学校的小学生组成。抗日战争时期,剧团成员积极宣传抗战,用墙报和歌声唤醒群众,用戏剧揭露日军暴行,许多成员被捕入狱后依然坚持斗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广州儿童剧团的故事,谭英奔走数年,抢救整理相关史料。2004 年,她拿出积蓄、动员广州市妇联的老同志捐款,将小英雄们的抗战故事编印成书。2011 年,在谭英等老同志的奔走下,广州市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将广州儿童剧团的故事绘制成一幅幅画作,在 100 多所中小学巡回展出。

这些年来,谭英多次受邀到学校、幼儿园和机关讲述她的革命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母亲一直致力于抗战史料的收集,尤其喜欢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 女儿黄秀华说道。说话间,谭英从桌上的一沓照片中拿起一张自己和小女孩的合影:照片上,她俯身轻触孩子的脸颊,笑容格外灿烂。

【记者手记】

谭英胸前的八枚纪念章

走进广州市越秀区一个普通小区的三楼,来到一间挂着 " 光荣之家 " 牌匾的门口,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谭姨家到了。

轻叩房门,谭英和女儿黄秀华早已站在门口热情迎接。只见谭英满头银丝、精神矍铄,身穿的白色西服上挂着八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格外醒目。

仔细看,这些纪念章中,有 " 光荣在党 50 年 " 纪念章,有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 纪念章,当然还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 " 纪念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 " 纪念章、" 珠江纵队成立五十周年 " 纪念章……

" 谭阿姨,您能给我们讲讲纪念章背后的故事吗?" 面对提问,谭英摆摆手说:" 很多都记不起来了。" 然而,当谈及为何参军时,她脱口而出回答道:打日本仔!

采访的最后,谭英和女儿黄秀华一起唱起抗日战争时期经常传唱的歌曲——《我不能把枪放下》。

" 为了国,为了家,我拿着枪骑着马,生活在战斗的黑夜里……回去吗?不!我不能把枪放下,我不能把枪放下。" 唱完一遍,意犹未尽,谭英又唱了一遍。歌声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回荡。

(侯梦菲)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