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华语文学正深陷抄袭风波。过去几个月,不断有作家被指出存在“过度借用”他人文本的现象,在社交媒体引发大量争论。这一风波在本月初达到高潮,有读者发现,文学杂志《收获》前编辑曾在2019年推出一款以浓缩书为主要功能的人工智能产品,收录了包括《收获》在内的大量文本资源,能在短时间内按比例浓缩提取全书精华,形成AI导读。据公开信息显示,该产品面向所有作协、文联会员开放。
消息一经扩散,人们或震惊、或疑惑,有读者将这一技术与此前的抄袭争议相关联,怀疑这些作家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文本的检索、拼接乃至写作。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目前都只是猜测,由于涉事作者还未公开作出回应,有关技术本身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披露,我们无法确知人工智能在这些写作中的参与程度。
但行业已经开始认真应对这一状况。事发后,包括《杭州文学》在内的部分文学刊物宣布招聘“抄袭与AI创作鉴别编辑”。实际上,类似的状况在过去几年并不少见,2023年初,世界知名科幻月刊《克拉克世界》宣布暂停征稿,原因是杂志收到太多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导致审阅工作几乎无法进行。两年过去,这一状况似乎变得更为显著。
透过这些争论,人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恐惧,它不只属于读者,也不只发生在华文世界,而是指向一场全球性的写作危机。在过去几年,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并进入不同行业,文学创作领域也并不例外,越来越多作者和出版机构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这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感受:人们开始难以分辨文字的原创性,一团疑云笼罩在阅读过程中——这句话是人类写的吗?这进一步引出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正在如何改变我们对文学原创性乃至人类创造力的认识?
人工智能如何写小说
过去几年,不断有写作者和机构开始主动接触并使用人工智能,其中有的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合作者,也有的是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文学文本。
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2024年芥川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发表获奖感言时,她透露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曾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奖小说《东京都同情塔》有大约5%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取自ChatGPT,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争议,许多人直言:人工智能写的小说怎么能获得原创文学奖?

日前,九段理江接受《卫报》专访,再次谈论了人工智能与写作的关系。她透露,《东京都同情塔》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内容主要是小说中某个角色与ChatGPT的对话,而不是故事的主体叙述。换言之,这里的人工智能仍然是在人类的意图和指令下进行写作。
在九段理江看来,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并不是为了欺骗读者,而是帮助我们去看见它所产生的效果,实现她的创作想法。她在与ChatGPT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它能够以某种有趣的方式反映人类的思考过程,比如小说中的某个角色会对聊天机器人感到怜悯:“它被判处了一种空洞的生活,不断吐出被要求吐出的语言,却永远无法理解这堆拼拼凑凑、来源于他人话语的片段究竟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与当下许多抵制人工智能的作者不同,九段理江并没有过于反对自己作品被用于训练人工智能,她认为即使作品被复制,她也很有把握,其中依然会有一部分属于自己,是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据报道,九段理江还接受了一家广告杂志的邀请,将为刊物撰写一篇故事——其中5%由她本人写作,95%来自ChatGPT,在她看来,这一邀请既是挑衅,也是一次实验,“我总是在寻找更多可能性,我是那种主动去做一些略带丑闻意味、与常规格格不入之事的人。”
与此相似的还有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Sheila Heti),2023年,海蒂在《纽约客》发布了一篇与定制聊天机器人合作完成的小说,她同样采取引导的方式,将人类与AI的对话放入小说,以一种近似于拼贴画的形式展示了算法文本的怪异之处。在创作谈中,海蒂表示,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幻觉”——即给出与事实不符或毫无意义的回应——很感兴趣,她认为这是与人类所能想象的幻觉都不同的内容,会让人物变得特殊而令人惊奇。
这些写作更多是人类在输入指令并引导人工智能,使之成为自己原创内容的素材。但与此同时,也有作者更深入且直接地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2023年,加拿大小说家斯蒂芬马尔什(Stephen Marche)用笔名出版了侦探小说《作者之死》(Death of an Author),其中大部分文本由大语言模型生成。《纽约时报》书评栏目对其的评价是,“只要眯起眼睛,你甚至能说服自己在读一本真正的小说。”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人工智能写作的语言显得空洞,“像维基百科条目一样小心翼翼”。
有观察者认为,这些创作反映了人工智能小说在当下的发展状况:它无法从头至尾写出一部连贯的长篇叙事,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零碎地创作。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状况随时可能改变。今年3月,OpenAI执行长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发布了一篇完全由ChatGPT撰写的小说,他声称这一尚未发布的模型“擅长创意写作”,并且“对元小说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推出的国内首个创意写作智能体——“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CWA)正式上线,据介绍,其目标是一小时完成一部30万字左右的长篇小说。虽然目前还未看到更多具体的人工智能创作,但这一未来似乎正在越来越接近。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语言和创造力
进一步的问题是,当人工智能日渐深入地介入到文学领域,它会给人类创作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几个月前,《大西洋月刊》采访了数位语言学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写作长期以来可能会对人类语言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写作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语言将变得标准化、扁平化,它不仅体现在拼写和语法的准确,也包括文体风格的趋同。
与此对应的一种心态是,部分作家开始试图在写作中用各种方式展现“人”的原创性。在用词上,有人选择故意保留文中出现的拼写错误,有人拉出“要避免使用的ChatGPT高频词汇清单”,比如delve(探究)、nested(内嵌的)、meticulous(一丝不苟的)等,还有人回避使用破折号,或是列举三个例子、“这不是X,这是Y”等ChatGPT常用的句式。
人们甚至在担心,自己的某些句子是不是写得过于精致,而有些像ChatGPT。于是,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倾向于书写个性化、意识流风格的散文文体。一位作家在文章中抱怨:“在2025年的互联网写作,感觉就像在进行微创手术时,有人在你耳边不断尖叫‘机器人!机器人!机器人!’”
讽刺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句式其实是人类过去常用的写作方式,是ChatGPT被不断训练模仿而产生的——实际上,人们一直以来都在享受公式化的写作。正因如此,有关人工智能写作的讨论往往会回到对于人类写作乃至创造力的反思。
日前,作家黄锦树在社交媒体转发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文章作者指出,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困难的,这种压力是过去抄袭频发的重要原因,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写作压力几乎烟消云散,多数情况下,那些平均水准的写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于是,世界上只会剩下两种人:顶尖作家,以及完全不会写的人。

也是在近期,《纽约客》发布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专题文章,作者约书亚罗思曼(Joshua Rothman)认为,很多时候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就是“人性”,这是无法被某个指令操控和预期的。罗思曼认为,如果人工智能继续加速参与创造性工作,文化“内容”的总量将会增加,其中可能会存在人类未曾预料的新方向,但由于人工智能缺乏个性的特点,它也可能“把人类的原创性淹没在一片无动机、公式化的艺术海洋之中。”
这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还指向创造力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罗思曼在文中引用电影《瞬息全宇宙》导演关家永的表述,后者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创造并不是互联网,也不是农业,而是为了建立社会所创造的系统性和制度化的信任,它是一种集体叙事,帮助我们想象出一个共同体。这里的问题是:这种信任是否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打破?
在一篇评论中,《纽约客》作者安娜维纳(Anna Wiener)指出,人们对大语言模型的担忧也关于文化生产的权力——哪些形式的知识会被优先,哪些则被切断?实际上,这正扣回了开篇提到的抄袭风波中,许多读者和作者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担忧乃至恐惧:从语料库到受这些资源训练的人工智能程序,似乎只被某个特殊人群掌握,换言之,人工智能改变了内容生产的生态,并重新定义文学的原创性,而这里的定义权仍然不在多数人手中。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预知,随着人工智能在未来几年的飞速发展,人类写作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对于写作的意义,耶鲁大学创意写作教授梅根奥罗克(Meghan O’Rourke)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风格是注意力的印记。写作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拒绝效率,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关怀。”不过讽刺的是,这句对人类写作的精准描述来自ChatGPT的回答。
参考材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5/aug/18/author-rie-qudan-why-i-used-chatgpt-to-write-my-prize-winning-novel
https://www.japantimes.co.jp/culture/2025/05/24/books/rie-qudan-chatgpt/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25/08/chatgpt-artificial-intelligence-shaming-paranoia-writing.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under-review/can-ai-writing-be-more-than-a-gimmick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25/04/great-language-flattening/682627/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8/opinion/ai-chatgpt-school.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5/09/01/ai-is-coming-for-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