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他带领学生获得市级荣誉40余项、国家级荣誉20余项、世界级荣誉3项。其中,学生杨山巍、徐澳门和朱俊峰分别荣获第44届、第45届、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马波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汽车实训中心主任,也是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中国集训队教练组组长。他提出的“名企引领、按岗定制、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连接起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界限。这种模式取得了成效,也让汽车专业群的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我常常觉得不是我培养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他们的成功,是对我们整个培养体系最有力的验证,他们的奋斗精神,也时时刻刻在感染和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马波感慨道。

马波(左)指导学生。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不一样的职业教育
“东方英才”“申教名匠”“技术专家组组长”“创新团队带头人”……虽然获得很多荣誉,马波本人认为“这些头衔对我而言,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内心总是充满感激与不安。”他说,“感激的是,我身处一个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全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不安的是,任何一项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与智慧,而我个人,仅仅是这个伟大集体中的一分子,一名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段历程的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校长曹蓉眼中的马波独具“五力”特质,拥有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和传承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像马波这样有实力的名师的影响下,也在逐步升温。曹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部门热门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的专业分数线持续攀升,职业教育正从“无奈之选”转向兴趣与职业导向的主动奔赴。
马波对此深有体会。贵州学生朱俊峰入校时从未想过走夺冠之路,六年锤炼后身披国旗站上世界领奖台。“他们用技能敲开的不仅是赛场金牌,更是多元成长的立交桥。”

马波(左)和学生
马波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教育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是无源之水。
他表示:“我们带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非仅仅为了夺金摘银,更是为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竞技环境,让他们在极限压力下检验所学、开阔眼界、磨炼心性。这个过程无比艰辛,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正是这段共同的奋斗经历,塑造了学生们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这也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培养AI不可替代的“匠心温度”
当前人工智能冲击着很多的传统行业,车身修理上海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花文兵认为:“马波的价值恰在于人技共舞的不可替代性。”
虚拟设备虽能模拟焊接轨迹,但学生手腕力度感知、临场应变能力仍需师徒手把手传递。护目镜防雾涂层的调试历经百余次失败,低温样规的定制更需对千种车型的肌肉记忆——这些源于实践智慧的“暗知识”,正是AI难以复制的匠心底色。
“技术会迭代,设备会更新,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永恒的。”马波努力把“匠品”和“匠心温度”的理念渗透到训练的细节中,一个数据测量的精确度,一道工序的完美与否,都关乎品质与责任。
“工匠精神是我们职教人的灵魂,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马波表示,展望未来,他信心坚定,“这份信心,来自国家对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来自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来自我身后那个无比强大、充满活力的团队。”
马波从事职业教育二十余载,始终坚信“技近乎道”。在他看来,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更要培育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我最大的幸福,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一门手艺,更在于看到他们认同并爱上这个行业。当我看到我的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当他们也开始带徒弟,将这种精神和技艺继续传递下去时,我感到无比地满足。这种价值的延续,远比任何奖牌都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