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大家都很爱在互联网上 " 讨说法 "。
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喜欢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围观网友们评个对错高低。
往小了说,有面馆续面这样的日常琐事。
郑州一位面馆老板,之前发短视频吐槽顾客带孩子来店内用餐时,七个人只点了一碗面,第三次免费续面被拒绝后,对方给面馆打了差评。

他不服气,就拍了视频发到网上,原意是想让网友来帮他一起声讨顾客。
结果后来,顾客晒出了真实账单。
除了线下点的这碗面,他们还团购了羊排、羊肉串等食物,总计消费超过 140 块,并不存在 " 占便宜 "、" 薅羊毛 " 的行为。
往大了说,还有医疗纠纷这种关乎生命的重要话题。
之前有几个家庭,成天在网络上发视频,专注于攻击周口的一位妇产科医生。他们说,这医生诊断失误、过度医疗,害了病人和家庭。
后来事情调查得明明白白,医生是好医生,反而这几个家庭都很抽象。
要么是不听医生劝告,非要坚持顺产,结果出事了就倒打一耙控诉医生和医院;要么是孩子好好生下来出了院,结果过了几年得了病又回头怪医生诊断失误。
最离谱的一个,医生救回了羊水栓塞的产妇,结果被指责 " 误诊 ",还说现在产妇只生了个女儿,又没了子宫,让他们老 X 家绝后了。

总而言之,医生明明干了救人治病的大好事,却不断被抹黑和攻击,饱受心理创伤,最后因不堪忍受患者诋毁而跳楼自杀了。
坦白说,很多事情都不是某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发视频,就能代表真相的。
但很多人确实容易被情绪鼓动,去声讨、去攻击。
等到事件反转,又会有人质疑平台没能早点勘破真相,没有提前对带节奏的账号进行处理,导致出现这么多充满恶意的声音,酿成悲剧。

可是,平台毕竟不是法院啊。
它们也没有预知真相的超能力,没办法提前预判谁对谁错。
有攻击性的的言论,可以删除;有违规行为的账号,可以限制;但对那种模棱两可、对错难辨的内容,平台要是强硬处理了,一旦事情反转,平台就成了 " 不辨是非 "。
作为公开平台而言,倘若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它们不能也不该有明显的倾向和随意封禁的权力。只能在平台规则共识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体权益。
这是平台的局限性。
这类质疑并非个例,现如今几乎所有公众平台都陷入过相似的困境。
几乎每次有热点事件发酵、扩散、引发争议,都会有无数网友涌向相关平台,期待它们能为当事人 " 主持公道 ",对侵权者 " 严惩不贷 "。
但平台们很无奈,因为在法律框架和社会期待之间,它们面临着共同的边界与局限。
第一,平台不可能对所有言论负责。
公众的诉求看似简单,只是觉得平台不该置身事外。
意思是,既然平台的出现帮助信息进行了扩散,那么平台就应该对信息真实性、对内容侵权与否起到审核的作用,而不该对有问题的言论视而不见。
按这样的说法,但凡平台上出现一个谣言,就都是平台的错?
这显然有失偏颇。
事实是,平台只是服务提供商,而非内容生产商。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他们的核心义务是 " 通知 - 删除 ",只需要对 " 明知或应知 " 的侵权内容承担连带责任。

然而,很多内容的真假对错,对平台来说,同样是未知的 " 罗生门 "。
之前,玉石行业的网红博主公开指控胖东来卖的玉石有问题,品质低价格高,几千块的东西卖几万块,是用欺骗牟取暴利。
还嘲讽那些去胖东来买玉石的人," 交了智商税 "。
于东来不服气,发文对轰:" 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我会主动关闭或者永远离开胖东来这个企业!"
双方各执一词,网友们也是两边站队,各论各的。
一边觉得胖东来搞那么多营销,果然翻车了吧,还夸奖敢于顶风说出真相的人太勇了。
另一边质疑你指控归指控,也该拿出证据来吧,说有问题就真有问题吗?
情况如此晦涩不明的时刻,平台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也出来站队吧?
实际上,当胖东来向平台提供了有效证据后,平台很快下架了这些蓄意抹黑产品质量、恶意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的侵权视频。随着更多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出炉,平台也对侵权的网红账号追加了处罚封禁,充分履行了平台义务。
被侵权方能够第一时间拿出证据,再好不过了,平台也愿意积极处理。
但对很多事实扑朔迷离、缺乏权威结论的纠纷,平台也很无奈,只能保持中立的角度等待更多证据出现,以便做出理性的判断。
第二,平台也不能成为 " 赛博法官 "。
更何况,现在跑来平台上维权的人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习惯把平台当法院用,但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真的需要舆论,还是在利用舆论。
又由于大部分人说话都只说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很容易影响舆论的倾向性。
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反转的武大图书馆性骚扰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开始,杨同学说她在武大图书馆自习,被对面男生肖同学性骚扰了。
她晒了证据,有视频,显示用手隔着裤子摩擦下体,持续时间很长。
也有道歉信,对方主动承认 " 做了下流的事 "。

甚至还有学校的记过通知,好像实锤了肖同学居心不良。
以上种种似乎足以证明杨同学的指控是合理的,但法院判决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法律上认定性骚扰,核心要看几点:行为得跟 " 性 " 有关,违背对方意愿,针对特定的人,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
看了双方提交的证据后,法院审理认为:肖同学有抓痒的高度可能;事发两小时内俩人无交流,无法认定肖某某针对杨某有性暗示或者性挑逗行为。
也就是不存在性骚扰。
还有证据显示,肖同学自小患皮炎,存在皮肤瘙痒的症状。
所以后来杨同学又跑来网上维权。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事件中,没有司法裁判权的平台,如果盲目听信一方,强行对另一方的言论进行处理,会显得平台很没有公信力。
相关数据显示,网络侵权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因案件类型、程序复杂度及证据收集情况而异,通常在 3 到 6 个月之间,有时甚至更长。
就算是手握更多证据的法院,都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来对一件事情下定论,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平台一夕之间看出谁对谁错,并作出绝对公正的处理呢?
它又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也因此,这些平台很难满足公众强行处罚账号、提前拦截内容的预期。
其实以前我们就讲过,现在很多人在网暴别人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网暴别人,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在为正义发声,是在为真相呼喊。
也就是说,很多呼吁平台管管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站在对的那一方,而仅仅是站在他们觉得对的那一方,那平台怎么可能听从他们的一家之言呢?
如果因为声音大、支持的人多,就能够赢得舆论胜利,那和 " 按闹分配 " 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平台更没有万能的技术。
很多人觉得现在技术已经很牛逼了,只要是想拦截的内容,都能完全拦截掉。
但大家真的高估算法了,它跟不上人类的 " 创新 "。
你看,现在网络上时不时就会演变出各式各样的缩写和代称,就是因为人类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绕过算法,达到目的。
平台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引发误导的词汇都屏蔽,算法也难以精准识别所有经过刻意扭曲的信息,必须靠人工进行二次复核。
而以现在主流平台的数据量而言,每天恐怕要处理数万条侵权投诉还不止,人工和技术双管齐下,有误伤和漏网实在是难以避免。
这恰恰证明平台需要在 " 技术理性 " 与 " 社会理性 " 找到一种极致的平衡。
否则,如果平台仅仅根据自己的标准就进行高强度的内容审查和删除,那岂不是又会被反过来批评过于敏感、言论不够自由吗?
第四,平台可以是保护我们的盾牌。
虽然平台不是万能的,但也为大家提供了充分的保护机制。
我有个朋友,曾经因为发布了一条微博评价某部电影套路过多、很模式化,而被喜欢这部电影的粉丝人身攻击,说他品味不行,只配看烂片。
还有些更难听的话,就不适合说出来了。
但他没有选择对骂,而是直接一键投诉了对方。
即使是这样一件小事,平台都能处理得特别快,很快评论区就干净了。世界也清净了。
这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发现任何侵权行为时,无论大小,不必忍耐,不要认怂,要善用平台自带的规则。
像微博、抖音等主流平台如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侵权投诉与用户保护体系,用户发现侵权行为的第一时间可以在平台产品端通过投诉和举报的方式,为自己讨回公道。
它们通常会在 24 小时内响应用户投诉。
对侵权事实明确的内容,会立即采取删除、屏蔽、限制传播等措施,防止复现与持续传播。
被举报的一方也不是全然被动的。
在接到平台通知后,被投诉一方也可以提供合理的不侵权声明,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这也避免了恶意投诉的情况发生。
所以我们不用一出事就恶意揣测平台立场,要相信,随着各大平台的规则越来越完善,网络上 " 作恶 " 的空间一定越来越少。
现在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大了。
每天都有无数事情在这里发生,好的坏的,笃定的复杂的。
我们普通人想要从这些纷纷闹闹的声音中听到真相,其实是很难的。平台也和我们一样,需要依赖很多证据的辅助、外部资料、法院判决等等,来一起做出判断。
所以如果碰到网络争议,就指责平台放任不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
遇事多思考,多用理性进行判断,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盲目为立场站队。
最好是发言前先想想,自己真的了解全部事实了吗?真的是在为正义发声?
也要充分利用平台机制,不必和被情绪控制的人逞口舌之快。
该投诉就投诉,有证据就晒证据,都比宣泄情绪有用得多。
一个好的互联网环境,从来不是某个平台的责任,而是需要所有网民们共同努力。
毕竟这些平台和我们最终的诉求都一样,是让健康信息得到扩散,让垃圾信息被抑制,让互联网真正实现它应该有的样子,不是隔离、对立和撕裂,而是爱、理解与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