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舆论场,值得用“真实”这把尺子衡量任何信息。
这两天的舆论场流传着这样一个“励志故事”:
8月30日发布的一则网帖以第一人称口吻自称,“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我用了30年时间。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9月1号开学,提前去学校看看。”
帖文所配照片是一名年龄偏大的女士与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合影。后来,该账号又发布了一则答问帖文。
于是,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励志故事就“建构”完成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开来。

网帖发布者原帖文和回应网友关注帖文截图
当下的舆论场充斥着各种真假莫辨的信息、照片、视频,并非不言自明的。对于上述信息,主流媒体要做的应该是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常常泡社交媒体的网友都知道,现在有一种网络行为叫“起号”。“起号”者很可能会制造一些假新闻来吸引网友关注。

部分媒体报道截图
但是,有些媒体就有点按捺不住了,无法拒绝这则励志故事可能带来巨大流量的诱惑,就以网帖及答问为蓝本直接当作新闻发布了。
媒体后续的采访陆续回来了。中国政法大学不断向询问的媒体说明: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
由于上述答问帖中提及其上课方式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我还让记者专门询问了法大方面,得到的答复是非全研究生里面也没有符合这些特征的人员。
发帖者的真实身份及意图还在持续核查中。在本文发布的档口,上述两篇网帖已经被原发帖者删除或隐藏了。凭借这两篇帖文,账号“完美人生”已经获得了18.8万次点赞。

原发账号两篇帖文已被删除或隐藏。
上述网帖中,发帖者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帖文原发平台可以确认发帖者真实身份与帖文中的描述是否一致,进而可以确认这一账号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当前的舆论场,各种真假莫辨的信息汇聚。有AI照片、视频在其间鱼目混珠,也有各种“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人”杜撰出各种“符合部分网民阅读趣味的”感人故事。
正是因为需要核查和辟谣的信息、照片、视频越来越多,所以拥有这种核查能力的媒体将在舆论场上获得流量与信任。未来舆论场的竞争,一定就是核查能力的竞争,一部分拥有核查能力的媒体赢得了用户的肯定,另一部分放弃核查能力的媒体则逐步丢失用户。
“54岁法大女研究生”查无此人一事告诉我们:在当下的舆论场,如果你看到一个超出预期的感人故事,且慢感动,可以等一等,是真是假,不久后就会见分晓。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