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篆刻家与山水画家,程邃(1607-1692)是一位全能型艺术家,被认为是皖派(徽派)篆刻的鼻祖,其篆刻“朱胜于白,仿秦诸制,苍润渊秀,虽修能、龙泓、完白皆不及,余子无论矣”。澎湃新闻获悉,近日,由艺术史学者薛龙春编著《程邃印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发现、辑录程邃篆刻的印章1200余枚。

《程邃印汇》 浙江大学出版社

程邃(1607-1692),字穆倩,号垢区、垢道人,是活动于十七世纪江南的一位全能型艺术家,以篆刻与山水著称。作为明清篆刻史的一大关键,他被认为是皖派(徽派)鼻祖,其篆刻“朱胜于白,仿秦诸制,苍润渊秀,虽修能、龙泓、完白皆不及,余子无论矣”;其画作中的金石趣味也被认为启发了道咸画学的中兴,“论者谓其有金石趣味,开道咸先声”。

虽然程邃声名卓著,但过去世人对于他的篆刻所知甚少。1980年,方去疾先生编《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收程印仅寥寥8方。1982年,小林斗盦辑《中国篆刻丛刊》第七卷收入程邃印章24方,在方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民国杂志所刊2印,程邃自用6印及其他8印。而清道光以前,汪勉堂曾辑程邃《印榘》,收印多达一千六百八十二枚!可惜此书未能流传下来。现代以来,黄宾虹、汪世清先生努力蒐辑程邃资料,但印谱方面成果不多。资料不足,不仅限制了对于程邃的研究,也限制了对清初篆刻的研究。

程邃为孙廷铨所刻印章(《垢道人印谱册》)

据介绍,《程邃印汇》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研究所所长薛龙春编著,薛龙春主要从事明清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与金石文化的研究。

《程邃印汇》书影

《程邃印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近年发现的两种原钤程邃印谱:一种是东京中央(香港)2022年春拍上出现的《王铎临帖册》,这本册页上钤盖的73枚印章,经作者考证为程邃所刻,程邃似将王铎的册页当做自己的印谱,其印章将附丽于王铎书法传之后世;一种是《垢道人印谱》,在11开半的纸张上,黏贴了357枚印蜕,为程邃晚年所整理,有郑燮题跋三则、何绍基题诗一首。此册晚清时为陈介祺收藏,后转入海丰吴氏,魏锡曾、俞陛云等人皆曾得见。此册启功先生曾在中国文物研究所寓目,此后下落不明,薛龙春此次发现竟然深藏于故宫博物院,而不为人知。

第二部分是两种摹刻程邃印谱:一种是浙江省图书馆藏《四香堂印餘》,卷七《垢道人名印》,为巴树榖摹刻的47枚程邃印章;一种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蝸篆居印述》,卷一为程芝华所摹刻的59枚程邃印章。部分摹刻印章今天还能找到程邃所刻的原印,与摹刻印章放在一起,读者可以进行比较。

程邃与査士标书画中钤盖的“长乐无忧”印(右:程邃刻;左:吴万春摹刻)

《垢道人印谱册》中为受印人所刻名、字对印

以上四种印谱收程邃印章536枚(极少数重叠)。但薛龙春注意到,清初一些多人题跋的书画卷轴上,常常有十位、数十位书画家同时使用程邃所刻的印章,如戴苍《渔洋山抱琴洗桐图》,谢彬、章声合作《枫江渔父图》,佚名《王渔洋赏梅赋诗图》等,庶几成一“奇观”。因此,他以程邃独特的篆刻风格与广泛的社交关系为依据,穷搜相关的书画、碑帖、信札、印谱及版刻书籍,辑录出极有可能为程邃所刻的印章700余枚。分为四个层次:1、印谱中已见者;2、印谱中未见,但与程邃有直接交往者;3、印谱中未见,但与程邃有间接交往者;4、无任何交往资料但有一定地缘关系者。这构成了《程邃印汇》的第三部分。这项工作耗时耗力,或在判断上不免误差,但对完整把握程邃篆刻的全貌颇有价值。

《程邃印汇》一书收印总数超过了1200枚,虽不及《印榘》的数目,却远远突破了以往任何一本程邃印谱,为欣赏、临摹与研究程邃篆刻提供了新材料。对一位17世纪的篆刻家,能出版如此规模的印谱,可称明清流派篆刻研究的重大事件,意义深远。

除了发现与蒐辑之功,该书还有以下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所有印章进行准确的释文,并给出其出处与收藏地。由于程邃篆刻(尤其是朱文)多使用宋代以来字书中的传抄古文,释文的难度非同寻常;程邃镌刻的多为姓名字号印,因此考证这200多位受印人也是重要的工作。每一枚印章(除了少量闲章)都尽可能确定其受印人,并提供简要的传记资料。若受印人与程邃有直接交往,本书在其传记之后还会给出一条文献证据,以供研究者进一步的查证;该书前言是一篇三万余字的论文,其主体为《中国书画研究集刊》第一辑刊发的《程邃的三种“印谱”》,在收入本书作为前言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如摹刻印谱由之前发现的一本到现在的两本。该文不仅细致考证了这些原钤与摹刻印谱,还分层次说明了辑录印章的依据,是关于程邃篆刻重要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