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辛酉杂谈 ,作者肖隆平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增程车一度被视作解决续航焦虑的 " 灵丹妙药 "。理想汽车的成功就是最典型的例证:靠着 " 既能充电又能加油 " 的折中方案,它精准击中了用户的心理痛点,让增程一时间成为行业热词。随后,吉利、奇瑞、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纷纷布局,零跑、鸿蒙智行、小米等新势力跟进,通用、福特、现代等合资厂商也开始披露研发计划。

从历史角度看,增程电动汽车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产品。AI 配图
然而,与阵营扩容持续扩大形成反差的是市场的冷却。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增程汽车销量为 10.2 万辆,同比下滑 11.4%;而同期纯电销量却同比增长 24.5%。这或许意味着,增程电动汽车依靠的 " 痛点红利 " 正在褪色,市场走势与纯电出现了明显分化。
从历史角度看,增程电动汽车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产品。早在 20 世纪初,保时捷等先驱就尝试过类似思路:电机驱动车轮,汽油机负责发电。这种设计在当时被寄予厚望,却最终逐渐被弃用。原因很简单——能源在多次转换中效率损耗过大,既不如燃油车直接高效,也无法比肩电动车的简洁与安静。因此,增程电动汽车最终被写进了工业史的脚注,成为过渡性尝试。
今天的情况颇为相似。理想的成功或许证明了 " 痛点抓手 " 的威力,但当充电桩网络加速铺设,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600 公里、700 公里的纯电续航逐渐普及,用户已经不再像两三年前那样 " 非增程不可 "。换句话说,市场正在再次走向那个百年前的逻辑:当燃油与纯电各自解决了效率与便利性,增程电动汽车这种 " 两头都沾 " 的技术,很难继续成为主流。
当然,增程电动汽车或许并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充电设施仍不完善的地区,它依旧有用户群体。但从长期来看,它退居边缘,成为少数人群的过渡选择,直至无人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痛点红利从来不会持久。企业或许可以凭借灵敏的嗅觉,在某个阶段抓住用户的情绪与市场的缺口,从而收获一波销量和关注度。但要想企业真正实现基业长青,就不能停留在 " 战术性跟风 " 层面。唯有在底层技术上不断积累和突破,才可能在趋势变化时依旧站稳。无论是持续提升燃油效率,还是在 " 三电 " 技术上寻求突破,让续航焦虑不再成为焦虑,才是车企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