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至少有7场市集同时举办。市集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其中小红书市集购买用户中,95后占比达70%

年轻人逛市集的体验如何?哪些因素最影响体验?年轻人对市集有哪些消费期待?

8月30日和31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实地走访了小红书市集、丰盛季节“爱夏夜”主题市集、正大巷左BINGO市集,采访了36名21—32岁的消费者,了解年轻人对不同市集的体验,总结影响市集体验的因素,以及消费者对市集的需求和期待。

8月最后一个周末,除商场内部的长期市集外,上海在办的市集。 制表 戴媛媛

年轻人喜欢的市集长什么样?

市集/集市是一种传统的商品与服务交易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在一个特定的、通常是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里,由多个独立的卖家(摊主)聚集在一起,向公众直接销售商品。如今的市集,已跳脱传统买卖场的单一定义,演变为集消费、文化、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复合体。

在英语中,Market 、 Fair、 Bazaar 都指代市集,但其含义各不相同。Market 的空间形态一般是在固定建筑或露天广场内,附有常设摊位,典型如超市、菜市场等。 Fair的空间形态较为临时,具有周期性特征,年度、季度、周末或节日期间举办,英国民谣《斯卡布罗集市》中的集市就是Fair。 Bazaar来源于波斯语,音译为“巴扎”,典型如伊斯兰城市的旅游纪念品集市,国内的喀什古城巴扎为此类。中文语境中的“市集”混杂了上述三类市集形态。

上海近年来的市集热兴起于2020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晁钢令认为,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夜间经济”的扶持以及线下消费回暖,2020年开始上海市集出现一轮井喷,集中于黄浦、静安、徐汇等中心城区,以及浦东陆家嘴和世博园等大型商圈和园区。发展至今,BFC外滩枫径夜市、松江泗泾夜市已成为“老牌市集”,越来越多的商业中心也将市集作为基础设施和引流方式,在商场中庭设有长期摊位,或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

2025年8月29日晚,丰盛季节“爱夏夜”主题集市上的现场演出。本文图片均为戴媛媛 摄

本次采访中,吸引年轻人的市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有温度的商品:手工、原创与在地特色是核心吸引力

年轻人对市集的第一要求是对市集所售卖商品的要求。“手作的,有人的情感在里面”“有很多个人设计的东西,不趋同”“平时逛线下买不到的”,这些是受访者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本土特色同样关键。去过泉州市集的小韩提到,当地市集里有特色的民俗展览,摊主还会邀请游客喝茶,这种带着地方烟火气的商品与体验,让他直观感受到泉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对小韩来说,市集是他在旅行过程中“打开一座城市的方式之一”,清迈市集的本土原创设计,伦敦、巴黎郊区的二手古董市集,都会给他带来“寻宝感”,他非常看重这种“淘”的体验。

有故事的摊主:能提供专业性、趣味性的深度内容

“卖的人很专业地讲解自己卖的产品,会让人产生兴趣”“这次市集的主理人,他们知识水平都很高”“有些摊主,聊下来会觉得他们特别有故事,人很有意思”,85%的受访者都提到摊主的个人因素十分影响他们逛市集的体验,他们期待摊主是“主理人”而非传统的“售货员”,看重摊主在讲解产品过程中的知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

相比之下,“旅游景点的那种市集,哪怕是非遗的,你问摊主,他根本都不懂他们自己的东西,就很没劲,即便我喜欢那个东西,也会失去购买欲。”

有互动的氛围:从卖货到交朋友的场景延伸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一个社交空间和体验平台。“其实你到哪里都能买东西,主要还是有一些体验感在里面。大家一起玩的这种状态,会更吸引人”,受访者小高这样描述理想的市集氛围。这种氛围创造了一种社群归属感,让传统的推销与被推销的过程,转变为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商品的交易。

与线上购物相比,市集创造了面对面的近距离互动机会,年轻人期待的是摊主可以热情地发起互动,“如果一个摊主不说话,就在那坐着玩手机,就算我再喜欢他家的产品,我可能也会像他那样,拿出手机拍照搜同款,然后走人。”

有诚意的设计:从定价、设施到服务的全方位考量

年轻人对市集“诚意”的感知,体现在定价、体验形式、配套服务等多个细节中。在定价方面,明码标价是基本要求,而合理定价与价值匹配更关键,“圣诞市集上一些吃的,买了你就是冤大头,便利店5块钱一根的烤肠他卖50块,虽然我知道我们买的是一个圣诞氛围,但是这个价格也高得太离谱了。”

配套服务的完善度也影响体验。“选址不偏僻”“室内有空调、室外有遮阳” 等硬件条件,能提升舒适度;“有路线指引”“提供市集玩法攻略”,能帮助年轻人“高效逛市集”,避免“错过重点”;“人流量管控到位”“安全措施齐全”,让年轻人在热闹中感到 “安心”,更愿意停留。

哪些市集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调研中,年轻人对“不愿专门前往”的市集,普遍给出了明确的负面评价,核心问题集中在同质化严重、定位模糊两个层面。

商品同质化:义乌货、网红款与伪特色拉低好感

“千市一面”是年轻人对低效市集的核心吐槽。“一眼假的义乌货”泛滥,部分市集甚至“将义乌货假装成非遗卖”,引发强烈反感,“为了吸引流量去弄一些假非遗,糊弄人嘛”。另外,网红小吃扎堆成为商圈市集和景区市集的通病。在不少受访者那里,网红小吃扎堆是市集同质化的典型,“即便它霓虹闪烁,显得很热闹很有烟火气,但是它的内核很无聊”。

“伪传统文化”更是拉低体验的重灾区。近年来国风、国潮市集流行,但多数仅停留在视觉堆砌,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受访者张同学表示,“那种国风立牌,一看就是AI生成的,每次看到都审美疲劳,感觉是在敷衍‘传统文化’这个概念”。

定位模糊:商圈和景区“附庸式”市集失去自身价值

许多市集因依附于商业体或景区,沦为引流工具,而非独立的体验空间,这让年轻人“没有专门前往的欲望”。商圈市集是典型案例,多数商圈市集仅在商场中庭或广场临时搭建,商品以廉价饰品、量产文创为主,与商场内连锁品牌扎堆一样,本作为商圈同质化解药的市集,陷入了另一种同质化。68%的受访者坦言不会专门为了商圈市集来,“都是吃饭、看电影时顺便逛一下,逛完也没留下任何印象,它根本没起到引流作用”。

景区市集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景区将市集视为旅游纪念品卖场,在景点旁摆摊卖劣质的钥匙扣、冰箱贴和明信片,这种“附庸式”市集,不仅无法体现在地文化,还让年轻人觉得“商业化太重,破坏了景区的氛围”。

如何办好市集?

基于前述好的市集和不好的市集的特征,综合消费者提出的建议,将提升市集品质的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策展人思维,严选摊主与商品,通过精心策划的主题和严格的品质把控,以专业性与独特性建立核心竞争力,打造有深度、有特色的市集体验。摊主与商品是市集的核心,主办方需建立自己的筛选标准,避免同质化与低质化。例如小红书市集Red Market就采用摊主报名、主办方严选的方式,摊主大多是早已在小红书上活跃、积累了良好口碑和粉丝基础的原创设计品牌、主理人、手工艺人、独立工作室。摊位、活动、装置都围绕露营、可持续、宠物友好、复古等主题展开,营造出沉浸式的氛围,吸引垂直领域的兴趣人群。

2025年8月31日,小红书市集上,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和手工爱好者一起做手工。

第二,明确定位,打造有自身特色、形成独立IP的市集,避免市集成为商业体或景区的附庸,让年轻人“专为市集而来”。晁钢令建议,对于商圈市集,“市集既要与既有业态联动,又要在其基础上做增量,这样既能让市集和商圈面向同一群消费者,又能对这群消费者产生新的吸引力”。对于景区市集,“需要与在地文化紧密契合,提供某种情绪价值,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成为游客了解城市的窗口。”

对于不依附于商业体和景区,有专业策划团队、已经形成品牌的独立市集,则需强化主题标签,让年轻人“提到某个主题,就想到这个市集”。例如提到Vintage就会想到“银盐复古市集”,提到手工艺就会想到“早春乐事集”,提到原创设计就会想到“凡几市集”。

同时,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所建议,上海要打造能代表上海城市形象、有一定体量和影响力的有地标性市集,让市集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