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王峰

编辑丨陈洁

视频编辑丨许婷婷

在第 41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在 9 月 5 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

" 在我们家,当老师的爱人年度考核奖比我还高。" 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洪军在发布会上说。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介绍," 一年来,我们巩固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持续巩固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成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首次构建‘配租 + 配售’相结合的乡村教师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在国家层面围绕医疗、交通、消费、旅游等出台尊师惠师政策。"

教师待遇有保障,让更多高素质人才愿意从教。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项目管理,优化教师培养和配置体系。

加强教师待遇保障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马宏兵在发布会上介绍," 十四五 " 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推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健全 " 越是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 " 的差异化补助激励机制,每年惠及 120 多万名乡村教师。

厦门市实施 " 同城同薪同编 ",边远山区农村、偏远海岛老师和岛内主城区的老师领取一样的薪酬,申请同样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联动机制,切实落实 " 不低于 " 政策。

" 我经历过早起晚归、两头不见太阳的通勤时代,一辆自行车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从家里到学校的小路,颠颠簸簸地要走好久。后来,学校里有了教职工的专门周转宿舍,上下班的道路变得便捷通畅,心情也跟着欢快起来。"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实验中学教师费祯红在发布会上说。

去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尊师惠师举措,系统推进教师享有 " 公共服务优先 " 的一揽子政策。

今年 8 月又启动了第二期尊师惠师公益行动。俞伟跃介绍,本期行动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办公学习软件、住房安居、汽车购置、日用商品、影音娱乐、餐饮消费及交通出行等多个生活领域,基本覆盖了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主要场景。各省也结合实际,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尊师惠师举措。

" 去年我就在‘中国教师‘小程序上领到了很多优惠券,今年里面的惠师优惠更多了,不仅有新华书店等各种折扣券,还包括指定电影院的教师专属礼品。" 贵州省一名小学教师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比优惠券更让我暖心的是,我有了电子教师工作证,这是一个很自豪的身份标签,也给今后办事服务增加了便利。"

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 1900 万人。

前不久,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对 " 十五五 " 时期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翟建民在发布会上介绍," 十五五 " 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运用 3 类资金渠道,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 " 两重 " 资金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的优质项目,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保障作用。去年,国家优化完善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扩大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项目都可以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指导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更多师范院校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三是积极发挥设备更新资金的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师范院校抓住设备更新政策的宝贵机遇,储备实施一批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相关的设备更新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马宏兵介绍," 十四五 " 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超过 110 亿元,支持实施 " 国培计划 " 等示范性国家级培训项目,累计培训校长和骨干教师超过 500 万人次;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18 亿元,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阶段学校开展 " 组团式 " 帮扶,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三区 " 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等,每年组织超过 2 万名优秀教师和退休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支教讲学。

完善师资供给机制

" 一年来,我们统筹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监测与预警平台,精准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下教师供需衔接。" 俞伟跃说。

师资配置、岗位设置、职称评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资源。

洪军介绍,厦门市建立了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师资供给机制,实施跨层次、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机构编制调整制度,保障师资足额均衡配置。

" 厦门市加强统筹协调,从省里争取 6000 个编制,给因人口净流入而快速扩张的厦门中小学校送来了及时雨。" 洪军说。

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正在发生 " 排浪式 " 变化,教师跨学段任教是应对生源变化的方式之一。近日,小学老师教高中话题引发社会关注。

洪军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厦门市较早开展了教师跨学段任教试点,不过目前参与试点的教师人数不多。到高中任教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资质,且要通过遴选。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对学龄人口的动态变化,应建立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的动态调配机制,实现教师在不同区域、学段、学科间及时合理流动,提高师资的使用效率,促进师资合理配置。

" 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管理体系的局限建立多层级的师资调配保障措施,实现师资调配灵活高效。" 他说。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也需要财政支持。马宏兵介绍," 十四五 " 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近 450 亿元,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培养和供给更多的高素质教师。

例如,中央财政累计安排 42 亿元,支持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每年为中西部地区培养 8000 多名中小学教师;累计安排 11 亿元,支持实施 " 优师计划 ",每年为 832 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定向培养 1 万名左右的师范生;支持实施 " 特岗计划 ",5 年间累计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补充约 25 万名特岗教师。

今年,中西部地区迎来了近万名 " 优师计划 " 首届毕业生,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还专门出台政策支持 " 优师计划 " 师范生职后学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