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大学报到那天,晚上新生家长开的那个会吗,有校长讲话的那次?”我在电话里问爸爸。“记得,你们校长姓黄嘛,有学问又亲切的一个人。”他几乎没有一秒犹豫。
今年距离我考上大学,整整20年了。但对于爸爸的脱口而出,我并不意外。他本来记性就很好,对于我读书生涯中发生的点滴,很多都记得比我还清楚。而且,说来神奇,那次大学家长会,是他唯一参加过的家长会。作为一个80后农村孩子,我的中小学阶段,学校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加上我也没有“犯过事”,也就没有被老师单独请家长的经历。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唯一性,让事隔多年后的爸爸和我都还记得那次独特的家长会。
开学报到的那天,我领到的“任务清单”上的最后一件事,是邀请新生家长参加晚上的校长见面会——没记错的话,并不叫“新生家长会”,而是“见面会”之类的名称。爸爸有点好奇和兴奋,因为此前从不知道,还有家长参与的“节目”。
见面会安排在晚上七八点左右,地点在教学楼一楼的架空层。当晚,隔着一片草地和学校门前的情侣路,吹来丝丝凉爽海风。几千名大一新生和家长们,每人领到一张红色小塑料凳,见面会就在家长们的满脸期待中拉开了帷幕。主要环节是校长讲话,内容包含介绍学校历史、发展现状,也有今年的招生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讲话的开头,是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问候和感谢远道而来送学的家长们。
我爸没有读过大学,那个时候智能手机也未普及。因为这个简短的见面会,他对我的大学有了大概的了解,喜悦的心情也有了更具体的承托。送我回宿舍的路上,他谈起对校长的印象,用的话语与20年后如出一辙,“你们校长是个有学问又亲切的人。”我明白他的意思:有一个好校长的大学自然也不会差,要好好学习。
走到宿舍楼下告别,爸爸说,“我会照顾好你妈,也照顾好自己,你不要挂念。”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十几年来,我被父母呵护得很好,唯一要努力的事就是读书。以上大学为起点,往后就是成年人了,完全靠自己的人生,开始了。
虽然家长会是大学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但在后来四年的校园生活中和毕业以后,它慢慢凝缩成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定格在泛黄的记忆中,虽没忘记,但也很少有人提起——无论是同学还是我们的父母。如果不是这次大学家长会成为热议话题,我几乎找不到由头来追忆和重新审视它。
20年过去,如今的大学教育,大学、大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与我读书那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于大学家长会的吐槽、对于大学“高中化”的担忧,并不难理解。这里面,有大学的原因——一些大学过于功利化追求考研考公考编、强调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有家长的原因——一些家长还没有学会放手、仍以“大包大揽”的方式对待已成年的孩子,也有小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在渴望自由、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愿望和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呵护备至的天平上摇摆。
也不排除“家长会”这一称呼容易引起误解的原因。不明真相的网友会有习惯性思维,认为大学家长会跟中小学家长会是一样的:一来,家长会强制要求所有家长必须参加;二是,开会的目的和内容是学校督促家长强化对孩子的管理和约束,尤其是学习层面的。
但现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大学家长会是自愿参加,主要内容是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就业等情况。这对于靠自身无法获取这类信息的家长们,和渴望更有参与感的家长来说,其实都是不错的安排。
所以,要消除外界误解,比较好的法子是,大学在自愿参加的原则基础上,把工作做得更细致点,将“家长会”换成“见面会”“交流会”之类的称谓,开会的地点和形式也不妨更丰富多元些,不必局限于教室内和教师讲家长听,更体现大学、学生与家长平等友好、交流沟通的用意。形式虽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大学品格和气质最直接的表达,影响人们的第一观感。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如此。
另外,需要照顾到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有些远离市区、交通不够便利的大学,有必要考虑到部分参会家长的食宿问题,避免增添额外负担。近几年来,很多大学采取了开放体育馆等场地给新生家长免费住宿,今年兰州大学还附赠牛肉面。让有意愿的家长们安心参加见面会,尽量为他们解决吃住等实际问题,是大学人文底色的彰显,也是很好的招生“广告”。
与很多不了解实情的网友不同,参加家长会的新生家长对家长会多持肯定态度,比如有网友分享到:家长会不是强制的,自愿参加,副院长主要是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教学实力,辅导员主要是回答了保研的一些问题。他坦言,“现在的大学和我们当年的大学是不一样的,面临着巨大的考研保研压力……我相信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扶上马送一程的。”一位大学老师在朋友圈里写到:“家长会通常被认为是小学与中学的专利,大学就没必要了,但如果家长会的本意是让家长更好了解大学的特点及培养计划,且真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状况相当不了解,开家长会又何妨?”
这种“局内人”和亲历者的看法,或也说明,大学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是完全无意义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互动,要体现出区别于中小学家长会的特色、体现大学之“大”,才能消除“高等教育被矮化,大学生被未成年人化”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