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古拙与流丽 纵横楷则新——小楷雅集”近日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举办,展览汇聚了艺术家唐子农、谢少承、陈硕、王客的近百幅小楷精品,展现了小楷这一古老书体在当代的艺术活力与创新探索。

小楷在中国书法传统中具有独特地位。中国早期的文字遗迹,无论是传世的还是新出土的,多为小字。清代书法家钱泳曾说过:“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可见前人对于小楷书写特别重视,这里既有严谨类日常书写的实用目的,也有传统士大夫、文人审美与修养的自我期许。

对于小楷这一书体,知名艺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在“小楷雅集”前言中认为,1996年长沙走马楼发现大批吴简,其中的楷书,是比较成熟的早期小楷墨迹。当楷书取代了隶书作为正体字之后,政府公文,科举考试,佛道写经、地契账簿等常用小楷,小楷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密切。而在当下,小楷的日常实用性,非但没有妨碍人们对艺术性的追寻,反而呈现了通过这一书体展示才华和性情的机会。

展出现场

参加此次小楷雅集的四位艺术家分别来自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参展的艺术家之一唐子农1962年生于上海,少年得金石书画家朱复戡先生指授。现任上海浦东尚汉金石书画院院长,上海浦东印社名誉社长。唐子农的小楷作品说是楷书,隶意十足,然而转折处,棱角分明,俨然楷则。

唐子农 《清人题石谿山水册》

“我第一本临写的小楷字帖,便是褚遂良的《千字文》。褚字内敛而典雅。也许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不久,我则偏向临写外拓雄强的《龙门造像记》了。”唐子农说,小楷对过去的每个读书人来说,应是绕不过去的书写,同时也是人生的秀场,“时至当下,学习魏晋与唐人帖学一脉仍是主要的群体,风格取向上汲古出新,端雅内美。另有追寻碑学脉络,发掘魏碑的名品及小造像记的结构点划的意趣。小楷,这门刻在文人骨子里的千年记忆,在书手的笔下,或典雅、或内敛、或雄强、或古朴。一个展示起各自性情的小楷世界,正在被唤醒。”

谢少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为一名专业书法家,谢少承取法的范围很广。从他参加小楷展的作品来看,多取法名典,或智永,或《韭花帖》,有的点画则似褚书的楷则。他认为,在当代书法多元发展的谱系中,小楷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与文化承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审美平衡与实用拓展三个维度,“小楷在当代还实现了实用价值的拓展。除传统的书法创作与展览外,它被广泛应用于古籍修复、文创设计、印章题跋等领域,让这一古老书体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成为当代书法艺术与大众生活连接的重要桥梁。”

自作诗《咏甘肃临潭池沟古杨》

陈硕曾任教于山东大学,他的小楷,绵里藏针,起笔收笔,敛去锋芒,点画圆浑,结字横向,意趣稚拙,印证了他自己的话:“要把字写得有趣。”他的字,看似质朴无华,其实来路颇多。

陈硕《辛弃疾词四首》

陈硕说:“我把小楷这一书体简单分为帖派小楷和碑派小楷(或称金石小楷)。清代碑学兴起之后,人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心态也更为开放。故而除潜心研习帖派小楷经典之外,更注重从北魏碑碣、造像题记、敦煌残纸、僧人墨迹以及民间书迹中汲取养分,探寻创作之源。譬如《姚伯多造像题记》,天生异态,古拙浑朴,无意于佳而天真洋溢;《崔敬邕墓志》用笔圆融、刚毅雄健,质朴中见俊逸。它们以各自所具特色,丰富了小楷这一书体的内涵。”

王客《唐人旧闻》

王客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展出的几件作品,从装裱到视觉形式,都各自不同。他在自述中说,他的小楷颇受近年来面世的唐代文书墨迹的启发,“现今的日常使用与书家知识结构的变化,小楷的重要性不如古代,加之书法艺术化、视觉化、展厅化的当代属性,进一步放大了书法的视觉体验要求。小楷比起更具开放性的行草书品种而言,成了有了部分书法家偏爱的、甚至类似私密的书写行为。从字体形象而言,小楷虽微小,但是一沙一世界,其变化纵横,一点一画之间万象兼备。”

浦东图书馆“艺术赏读会”现场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专门“艺术赏读会”,邀请艺术评论家、书法家和爱好者共同探讨小楷的意义与艺术家的创作。赏读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马啸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