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大趋势共同勾勒出新一代的生活哲学:他们不是躺平,而是更聪明地分配精力;不是反对努力,而是拒绝被单一标准绑架。"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啦,先来做几道轻松的选择题吧 ↓↓
01
升职加薪但每天加班 3 小时,你干不干?
A. 干
B. 不干
02
逛街碰到一家丧葬美学买手店,你进不进?
A. 不进
B. 进
03
你希望娃在幼儿园学点啥?
A. 算数、识字、唱歌、跳舞、做手工 ……
B. 劈柴、生火、烙饼、种地、养鸭 ……
04
理发时 Tony 问你是做什么的,你回:
A. 老实交代:" 做运营的 / 做开发的 ……"
B. 胡说八道:" 我是守墓的 / 放羊的 / 开拖拉机的 ……"
如今,年轻人的答案,大概率会全是 "B"。
设计师蔡蔡拒绝了升任主管的机会,理由是不想为 4000 元去开会、加班、拉扯。阿杰的周末时间会去市集摆摊卖 " 哲学咨询 " 服务,15 元 10 分钟,排队下单的人不少;年轻的家长们把孩子送进 " 辛者库幼儿园 ",让老师教孩子们炒菜、蒸馒头、养鸡、缝纫 ……

图源:网络
诚然,新世代们正在脱离老一辈的 " 标准答案 ",书写一本属于自己的 " 生活说明书 " ——不当组长当博主,不卷职称卷副业;不拼技能拼情商,不买溢价买回忆;甚至把党群服务中心变成免费自习室,把社区医院当成体制内 SPA……
有人说这是反叛,也有人说这是清醒。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如今切切实实发生在年轻群体当中的事,我们可以称之为新的文化趋势,也可以说是新的生活方式。看懂他们的 " 抽象活法 ",才能更好地做年轻人的生意。
基于袤则咨询《2025 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等公开资料,我们盘点了正在发生的七大新趋势——从 " 拒绝升职 " 到 " 人情备考 ",从 " 自恋风潮 " 到 " 假面社交 ",从 " 苦难育儿 " 到 " 福利型第三空间 ",还有 " 经济上行的美 "……
一起来看看这些现象以及背后隐藏的商机吧。

01
如果有这样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
A. 普通员工,月薪 1 万 2,到点下班
B. 项目组长,月薪 1 万 5,每天加班 3 小时
别急着说 " 加钱就行 "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毫不犹豫地选 B。
前程无忧《2025 中国职场代际差异报告》显示:59.7% 的 95 后员工明确表示 " 不愿承担管理岗 ",较 2018 年上升 31 个百分点;45.2% 认为 " 薪资提升不足以补偿管理岗位的额外付出 "。
在 Z 世代的 " 职场计算器 " 里,升职加薪成了 " 性价比陷阱 "。在社交平台上," 钱增加一元,事增加 100 种 " 的升职吐槽,映照出这批 " 小领导 " 的投入产出比失衡困境。
体制内的小刘就拒绝了晋升机会,他算了一笔账:升职后月薪增加 1000 元,每周多干十几个小时,还要写材料、扛责任 …… 时薪不升反降。
这并非个例。中国青年报在今年 3 月份的报道中提到,某省会城市机关单位副科岗位的竞聘,5 名候选人中 3 人主动退出,一位 985 选调生在申请书中写明 " 更愿意准时回家给孩子读绘本 "。
在豆瓣 " 上班这件事 " 小组,也有热帖对比普通设计师和设计经理的日常:一个月薪 18K 到点走人,一个 22K 三个月没休息,40% 时间浪费在 " 跨部门拉扯 " 上。可以说,这种 " 用生活换职位 " 的模式,如今正被新世代所抛弃。
甚至不止中国,这样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越来越多的 Z 世代(00 后、95 后)避免接受管理岗位,对 " 升职文化 " 说 No。
根据韩国雇佣信息院 2024 年统计数据,30 岁以下员工拒绝晋升比例达 34.1%,催生 " 拒绝晋升权 " 的社会讨论。全球职场咨询公司 Robert Walters 2024 年调研显示,52% 的 Z 世代 " 不愿进入管理层 ",69% 认为管理岗 " 压力太大,回报太少 "。
所以 …… 这届年轻人是彻底躺平了吗?
非也。比起 " 当领导 ",他们只是换了个赛道卷:搞副业、做博主、开店、自由职业 …… 主打追求 " 自我实现 + 时间自主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 爬梯子 " 式晋升。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接近 4 成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

博主正在拍摄
这场静悄悄的反抗,正在反向推动企业重新思考:要想吸引年轻人,就得拿出更开放、灵活的管理模式——毕竟,他们不是不爱工作,只是更想聪明地工作、体面地生活。

对热情的滴滴司机说 " 我是警察 ",对游戏里查户口的陌生人淡定回复 " 离异带两个娃 ",对美容推销电话声称 " 我是市场监管局的 "……
这届年轻人,已经把 " 假身份 " 活成了一种应对过度社交的防身术。
在熟人圈里," 人设造假 " 也是必不可少。比如跟热衷介绍对象的同事说 " 我有异地男友,感情很好 ",在婆家主动扮演 " 啥也搞不定的废柴 + 花瓶 " ——省心省力,远离戏精剧情。
这种 " 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 清醒认知背后,其实也透露出:当下年轻人的人生,不再只有单一 " 剧本 "。于是,他们开始切换皮肤、体验角色,过起 " 多轨人生 "。
而当 " 身份 " 从拥有变成体验,新玩法就来了。通过骑行送外卖来健身、沉浸式宫廷宴爆火、剧本杀式文旅出圈、为一张特色穿搭照片专程旅行 …… 年轻人正在用体验解锁人生的不同副本。
要说最硬核的身份体验,还得是 Cosplay。数据显示,中国 Cosplay 爱好者规模已超千万,带火了一大批服装、美瞳、假发等周边产品。仅 Cos 服装市场预计 2025 年规模就将突破 50 亿元,同比增长 15%,其中单笔消费大多集中在 100 — 500 元之间。

动漫迷盛装亮相展会 " 集邮 " 拍照
从自我保护到自我表达,一个个 " 新皮肤 " 既让年轻人借此保持了社交边界,也得以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年轻人的语境里,如今的 " 自恋 " 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贬义词,而是一种浪漫宣言:关注自我、探索自我、更爱自己。
Just So Soul 研究院指出,超过 9 成的受访者对自恋持 " 非负面 " 的看法,其中 23.7% 的人持积极评价,认为 " 爱自己是一种浪漫 "。
怎样才是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55.5%)、满足自己的小欢喜(54.9%)、维系良好健康的社交关系(51.7%)当属 TOP3 选择。

而且,这股 " 自恋 " 新风尚,并不止于善待自己,更是延伸为对情感需求与自我探索的认真对待,甚至催生了一批意想不到的新业态。
比如有人开始直面 " 生命的终点 "。开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丧葬买手店,陈列着美学设计的骨灰盒、纸扎的马卡龙、牛排、水饺,还有麻将和相机造型的丧葬用品。这家店试营业期间日均 30 人参观,周末则增加到上百人。
也有人选择向哲学寻找人生意义。" 哲学摆摊 " 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人的新型副业。95 后刘俊强就把他的 " 哲学小摊 " 开进了市集、音乐节和哲学主题派对。仅在一次音乐节上,他就接待了 19 位前来 " 聊人生 " 的年轻人。
不过,最出圈的还要数 AI 情感陪伴产品,像 MiniMax 的 Talkie、字节的猫箱、美国的 Character.AI 等应用迅速走红。数据显示,Character.AI 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长高达 75 分钟;用户中 55% 为女性,超一半属于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10 后)。

情感陪伴型桌面萌宠机器人 " 小优 "
袤则咨询调研表示,实际上 AI 没有性征、不会违逆,它是在自我复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也是对个人思想阈值的回应,某种程度上形成了 " 超绝回音壁 ",这进一步强化了 " 自恋 " 风潮。
不少机构对这条赛道寄予厚望。腾讯研究院预测,2027 年 AI 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破千亿,尤其是虚拟故事角色、AI 心理顾问、虚拟偶像及游戏陪玩等细分领域增长最快。头豹研究院更是给出具体数字:2025 — 2028 年间,中国 AI 情感陪伴市场规模预计从 38.66 亿跃升至 595.06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48.7%。
" 自恋 ",似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商业动力。

" 你醒啦,现在是 2008 年的一天。"
最近,互联网上的怀旧风越来越浓烈,甚至具体到不同的年份。2008 年,是手机 QQ 2008 蓝屏启动页,也是厚刘海、爆炸头、烟熏妆、45 度角仰望天空的自拍、带火星文的伤感签名流行的年代。2018 年,则是全民热追刘海屏 iPhone X,聊天不扯两句区块链仿佛跟不上时代。
于是,一个词在网上悄然走红——经济上行的美。它最初指的是千禧年到 2010 年前后那种 " 敢闪敢亮敢夸张 " 的穿搭妆容风格:高饱和度、亮片、金属色 …… 怎么张扬怎么来。
而如今,全球经济节奏放缓,这个词的流行更像是一场大众自发的情感共鸣——我们怀念的,是那段高歌猛进的 " 黄金年代 ",是那种蓬勃向上、什么都可能发生的生命力。

图源:小红书
有意思的是,每个逢 "8" 的年份,似乎都更具记忆点,如 1998 年,2008 年,2018 年。
实际上,这些年份正是 80 后、90 后、00 后这些代际人群年满 18 岁、踏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 " 集体记忆起点 "。比如 2018 年,是第一批 00 后闪亮登场、开始握紧网络话筒的 " 青春元年 "。
那么,记忆中的 " 过去 " 就这么好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怀旧其实是对现实不满的温柔反击,亦是对未来不安的心理代偿。德国文化研究学者沃尔夫冈 希弗尔布施曾言," 旧技术只有从被新技术宣告终结的那一刻起,才会焕发出浪漫 "。
所以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那段时期,悄悄加上一层柔光滤镜。2018 — 2019 年,不但是疫情前经济动能转换的尾声,更像是很多人心中 " 最后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舒适区 "。再加上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这种情绪渐渐汇聚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别小看怀旧——它可不只是一种情绪,更是打开消费者钱包的钥匙。根据 益普索全球趋势报告,怀旧已成为 2025 年最重要的消费趋势之一。
克劳锐的调研数据也显示,94.7% 的消费者会因怀旧心理购买儿时的零食或饮料。当怀旧营销成为消费新潮流,塔斯汀、肯德基、宜家 …… 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发力 " 怀旧经济 " 新赛道。

图源:淘宝

" 好羡慕社会化程度高的人。"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戳中无数年轻人的社交焦虑。小红书上,以这句话为主题的素人笔记收获近 15 万互动,词条还在平台热搜上挂了两天。
当学历、技能、证书已经成为职场标配,这届年轻人开始卷向更软性的能力:情商、人际敏感度、社交得体性 ……
于是乎,他们开始像备战高考一样,在互联网上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学习 " 社会说明书 ",尤其侧重人情世故与社会潜规则—— " 如何给领导敬酒 "" 什么时候该送礼 "" 饭局开场白怎么说得体 "……

图源:小红书
不过,在 " 人情备考 " 这场集体社会化演练中,年轻人的态度在悄然分层:初入职场或即将毕业的 " 初学者 ",如履薄冰、认真做笔记,甚至组团在评论区 @山东 IP 网友 " 求课代表,求高情商话术 ";而那些已摸爬三五年的 " 老江湖 ",则纷纷搞起 " 抽象 ",比如 " 问:7 个领导只有 6 杯水怎么办?答:都别喝了。" 主打一个用戏谑、幽默解构严肃和规则。
说到底," 轻量化人情学习 " 成了一种功能主义式的社交策略——年轻人不是在认同体系,而是在借此装备自己。
不同于老一辈将人情视为 " 生存必修课 "" 关系哲学 ",年轻人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 " 临时技能包 ":可学可用可丢弃,不绑定深度关系,不承诺长期维护。这或许就是新一代在嘈杂社会图景中的一份清醒自卫。

劈柴、生火、烙饼、种地、养鸭 …… 成年人一窍不通的,幼儿园小朋友却学得风生水起。
这是什么苦难式 " 养娃 " 套路?
过去十多年来," 鸡娃 " 几乎是中产家庭的标准动作:奥数不能落,英语要提前,目标清北复交,出路常春藤。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拼的是财力、资源,更是孩子的睡眠时间。
可如今,风向悄悄变了。
一批父母开始带娃勇闯斯巴达儿童赛、周末徒步 10 公里;追捧那些教孩子生火做饭、插秧养鸭的 " 辛者库 " 式幼儿园——说白了,就是想让孩子吃点苦、流点汗、受点累。

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小铁人三项赛
这波反向育儿操作,到底图什么?
与其说是追求什么立竿见影的好处,不如说是新一代父母们在 AI 时代来临之际,开始悄悄执行一套对冲式教育策略。
◎ 一方面,AI 冲击了传统教育的逻辑。当 ChatGPT 能写论文、Midjourney 可做设计,知识、技能不再稀缺,反而创造力、情绪韧性、身体素质和自我驱动力这些成了真正稀缺的 " 人的优势 "。
既然" 高分—名校—好工作 "这张牌不一定能打赢,那至少让孩子在其他赛道上积累资本——会生活、能扛事、有常识,也算一种教育版的风险分散。
◎ 另一方面,中产父母开始清醒反思育儿规划。童年过度竞争,会不会提前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自己的财力、孩子的天赋,能支撑多久的 " 精英竞赛 "?再加上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社会现状,他们的目标悄然改变:身体好、情绪稳、有基本生存能力,才是刚需。
这就意味着,教育行业也得从 " 精英制造 ",转向 " 长期韧性 "" 能量充值 "。无论是体能训练、自然营地教育、劳动项目,还是社交表达、心理素养、项目制创业课程等,这些都更容易俘获新一代家长的心。

小朋友正在体验田间捉鱼的乐趣

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国企风超市 …… 如今的年轻人们,正在悄悄涌入一种 " 体制系平价天堂 ",用实在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性价比。
近两年,一批颜值高、设施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接连在社交平台走红。它们不再是大众印象中严肃的 " 办事处 ",反而变身成平价健身房、免费自习室、白领夜校、儿童乐园甚至社区网吧的宝藏空间。
以上海张江镇党群服务中心为例,截至 2024 年 10 月,已累计接待超过 43 万人次,月均人流量高达 4 万;昆山高新区的齐贤社区推出青年夜校,开课超 100 场,覆盖 1500 多名年轻人,满意度高达 99.5% ——这哪里是服务中心,分明成了新晋青年文化据点。

大连的社区医院
就连曾经的 " 小透明 " 社区医院,也被年轻人重新发掘成 "SPA" 新去处:推拿、艾灸、按摩一条龙,还能刷医保。
其实,这股热潮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商业场所的审慎转向,和对制度型安全感的悄然认可。
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正在默默升级。随着 " 全民阅读 "" 一刻钟生活圈 " 等政策推进,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文化站、市民中心一改 " 老破小 " 状态,变得舒适、现代、多功能化。

长沙最大的社区图书馆正式开放
另一方面,在谨慎消费的时代,预付卡爆雷、健身房跑路、培训机构突然关门 …… 现实教训让年轻人更愿意选择 " 不会消失 " 的场所。正如网友所言," 只有‘组织’开的店,才会陪你到天荒地老 "。
这也给品牌与商业空间带来新思路:是不是可以主动拥抱这种 " 可信感 ",比如和老字号国企、公共机构搞联名,借势 " 体制光环 " 提升自身信任值?甚至更进一步——让自己承担部分公共职能,承办社区课程、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逐渐转型成城市生活的 " 文化节点 " 和在地社区的 " 活力引擎 "。
最后,这七大新文化趋势看似分散,却共同勾勒出新世代的生活哲学:他们不是 " 躺平 ",而是更聪明地分配精力;不是反对努力,而是拒绝被单一标准绑架。
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建掌控感。无论是职场、社交、消费还是育儿,他们更看重的是真实的体验、长期的能量与发自内心的自由。
读懂他们,不仅是读懂市场,更是读懂一个正在重新定义 " 什么是好好生活 " 的世代。祝你在这场浪潮中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