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书法家、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于2025年8月18日因病在上海辞世,享年81岁。周志高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虽然工作生活在上海,但他始终心怀故乡——江苏兴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通过义卖作品宣传发动筹资建起了郑板桥纪念馆,他的作品中经常钤盖着一枚印章——“板桥同里”。

周志高作品中经常钤盖着一枚印章——“板桥同里”

周志高

2025年春节以后,我心中就一直惦念先生的健康状况。消息不断传来,时好时坏,四五月出现明显好转,没想到一个月后病情急剧加重,肾脏出了问题引起尿毒症,病情十分严重,昏迷不醒。也许是一种感应,那些天来,我时常心情不安,非常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但噩耗还是传来,8月18日22时30分,先生去世了!虽然预料中感觉先生病情回转的可能性极小,但事实的来临,还是让人难以承受。天不假年,才81岁,正值书画家书写创作的黄金年龄,太惋惜了!

周志高书法

1979年9月,书法编辑部进行全国群众书法竞赛评选(右一为周志高)

先生颐寿八十一,经历了中华民族艰辛动荡、卓绝万难的岁月,同时更有波澜壮阔、浩浩汤汤的巨大变迁,个中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自是冷暖心知。

然除了书法艺术、学术探讨,先生极少提及往昔悲欢。便是有,也是谈自己创作时的情意与生活的快乐。荣辱不惊、清静淡泊是老人家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先生主编的全国首本书法专业核心期刊《书法》杂志启蒙我走上书法之路,《历代勤学诗正草字帖》让我痴爱上书法,《六体书唐诗廿首》让我坚持每日临池不辍。先生总是说:“我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书法家,我从沈尹默、白蕉老先生那儿继承下来的中国书法,也要传承下去,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周志高(左三)在其故乡兴化展览上

他将自己的书法创作总结了三句话:一个标准,两个结合,三个不要忘记。一个“标准”:雅俗共赏。两个结合:碑帖结合、南北结合。三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时空观,三者之间比例如何,“各有灵苗各自探”,可根据自己的才、学、识和性情而定,要追求“真气、真意、真趣”!从“书法家”到“书法活动家”先生的书法之路,从开始他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写字人,他有将中国书法发扬光大的志向,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书法活动家。

先生的家乡情结相当重,虽然工作生活在上海和北京,但他始终心怀故乡情结,从未让距离隔断与故土的联结,经常以兴化历史人文内容为创作题材,并在他作品中用一枚“板桥同里”落款印章时时表达着他浓浓的乡情。

地处兴化古城的郑板桥故居

地处兴化古城的四牌楼

1983年夏天,先生在上海精心创作了二十八幅作品并四处奔波,宣传发动筹资16万元,在兴化建起了郑板桥纪念馆。1991年夏秋江淮水灾之际,他回到故里兴化,当场创作三十幅作品举办赈灾书画义卖活动,所得18万元全部捐给灾区人民。2021年3月27日起,先生与同籍书画名家潘高鹏联手在泰州、兴化两地举办“周志高潘高鹏书画联展”,以书法与绘画的形式呈现古城兴化的自然与人文历史。

在回到家乡前,先生挥毫泼墨,精心创作了23件以郑板桥诗词、楹联为内容的书法精品捐赠给兴化市政府,其中“周志高书郑板桥诗联作品展”包括临写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草书《天际识归舟》等。此次除展示了先生以行草书风书写的巨幅“板桥故里”“水浒之乡”等,同时还有清代兴化籍艺术理论家、一代学者刘熙载论艺的部分文字。书风或遒劲奔放,或开新面于古法,融豪情于笔端。

先生心系家乡,着力薪火相传,每次回来展览后都将所有作品捐献给兴化市人民。先生于2011年在家乡戴南镇建立周志高书法艺术馆,作品奖励基金50万元全部捐赠出来,建立戴南镇青少年书画教育奖励基金,以奖掖青少年书画优秀人才。

周志高(左1)在兴化展览现场

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张耀伟说,周志高与他十年前一起参与创办上海中国书法院,这些年做了大量策划,很多展览与学术活动亲力亲为,让人感动。

2024年1月,先生将珍藏的万余册书法典籍捐赠上海普陀区图书馆;2025年底其家人计划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画书籍捐赠给周志高书法馆,涵盖历年《书法》《中国书法》杂志。这批文献,既是个人生涯的注脚,更是书法复兴的见证。

依稀清晰记得前年先生清明回来祭祖,家族聚集时他说道,“我已八十高龄,腿脚不便,今后不会回来了。”

墨香依旧,先生已远去,每当我提笔写字总能感受笔墨温度时,都是在与他进行跨越时空对话交流,与往昔一样,丰富的著作还在,不朽的墨宝还在,崇高的精神还在。

周志高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