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晚,网络上流传 " 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学生欺凌 " 的视频。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针对此情况,火速组成联合调查组于 9 月 7 日、9 月 9 日连发两条通报,最后将失职人员问责,9 名施暴学生被送专门学校矫治。
起因是 9 月 3 日、4 日午间,苍梧县一名同学向小唐索要钱财,被小唐拒绝后,连续两天在宿舍内遭 9 名同年级女生围殴。施暴者不仅逼小唐下跪、用手扇耳光、用脚踩头,甚至对着镜头比剪刀手炫耀。视频流出后引爆舆论怒火。

起初,受害者不敢说出真相,同村村民透露:" 周五回家脸肿了,家人反复追问,她才承认被打。家属当即送她返校报警并紧急送医。"
9 月 7 日,苍梧县联合调查组就上述事件发布情况通报。

紧接着,9 月 9 日,又发布最新情况通报。

9 月 9 日,苍梧县联合调查组发布 " 石桥中学女生遭欺凌 " 事件情况通报。
通报称,9 月 7 日,根据县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情况,县教育局对石桥中学涉嫌存在工作失职失责问题的校长、两名副校长及班主任停职检查,县教育局派驻新管理团队进驻校园。9 名施暴学生被送入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其家长同步接受法治教育。
通报中写道:" 我县对校园欺凌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
" 这调查速度,谁不服?
联合调查组这次真的给力,
实力圈粉!"
不得不说,苍梧县联合调查组的动作
还是很迅速的,
不少网友为其点赞。
法律利剑出鞘,矫治教育非免责
" 欺凌事件处置的关键词应是前置预防而非事后灭火。"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徐华洁律师指出,欺凌事件的处置核心应聚焦 " 前置预防 " 而非 " 事后应对 "。针对宿舍、卫生间等监控覆盖盲区,需建立 " 定时巡查并同步动态报备 " 机制,同时联动班主任、心理教师构建 " 学生心理异常预警体系 ",尽量从风险源头阻断暴力滋生土壤。
此次对施暴学生的处置,依法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专门学校原称工读学校,是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场所,核心目标是通过封闭式管理下的文化课程教学、专业心理干预、法治教育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帮助问题未成年人纠正偏差行为、回归正常成长轨道。
此举严格遵循未成年人保护 "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 的基本原则,但 " 教育优先 " 不等于 " 无代价纵容 "。根据《专门学校建设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专门学校的矫治教育记录将纳入个人成长档案,作为后续升学、就业背景审查的参考依据,施暴者需为自身行为承担对应的信用与成长代价,体现 " 过罚相当 " 的法治精神。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且暴力行为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女性化趋势,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在媒体时常报道的此类事件中,残忍的手段超乎人们想象。
2019 年 5 月 17 日,湖南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小蒋经历了一场 " 噩梦 "。
当天中午,小蒋被 7 名同学强行带到了厕所。因为此前多次被威胁,动身前,小蒋随手将同学用于开药瓶的多功能折叠刀藏在了衣袖内。
小蒋到了后发现,还有另外 8 位同学在等着自己。15 个人将他围住,有人骑坐在他身上进行殴打,有人进行踢打 …… 小蒋感觉 " 再不反抗可能被打死 ",于是掏出折叠刀闭眼乱挥,最终导致两人重伤二级,一人轻微伤,小蒋也多处受伤。
2022 年 6 月的一天,小仪因为没有按要求给宿舍两位室友购买零食,就遭到两人的报复。她们将小仪带到宿舍楼顶层,对她进行持续殴打,包括踢踹、用拖鞋抽耳光、用混有尿液的液体浇头等。
伤痕累累的小仪不堪忍受暴力逃了出去,躲在了教室的桌子下面,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被找到。事发后,司法鉴定小仪为轻微伤。
2024 年 5 月 23 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教育局通报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欺凌事件。在这起事件中,龙翔学校隆安校区的一名 13 岁男生张某,遭到了同校 8 名同学用开水烫伤和殴打的欺凌。
遭遇霸凌不要沉默
向霸凌说 " 不 "
学校和家长都要行动起来

学习生活中," 我 " 遇到霸凌该怎么办?
首先,优先保证人身安全,避免正面冲突。若遭遇肢体霸凌,不要硬拼反抗,可暂时妥协,记住 " 保护身体比争对错更重要 ",第一时间报警处理。
其次,留存证据,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记录关键信息,确保在安全和方便的情况下用手机拍摄霸凌现场视频、照片或事后书面记录霸凌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具体行为等。保存相关痕迹,若有身体伤痕,及时拍照留存;若涉及微信、QQ 等线上霸凌,如恶意 P 图、辱骂信息等,及时截图并保存聊天记录。
最后,立即向信任的人求助,不隐瞒事实真相。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班主任。不要因害怕被报复,被认为懦弱而沉默,家长和班主任是 " 我 " 的保护者,越早告知越能避免霸凌升级。若暂时不便联系家长或老师,可求助其他信任的人。
家长遇到孩子遭霸凌该怎么办?
家长遇孩子遭霸凌,需理性介入,做孩子后盾而非主导者,避免指责或过激报复。首先,优先安抚情绪,核对留存证据。其次,立即联系班主任或德育处,明确要求学校调查并制止霸凌。最后,持续关注孩子情绪,多陪伴、鼓励参与社交重建自信;若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及时对接心理医生或青少年心理机构寻求专业指导。

学校如何避免霸凌现象?
学校需以 " 预防为主、快速处置、长效保障 " 为核心,落实主体责任。首先,构建 " 发现 - 处理 - 预防 " 全链条机制,教师需第一时间介入疑似霸凌事件。其次,全面调查核实,分别与受害者、霸凌者、目击者沟通并留存记录。依据情节轻重教育惩处霸凌者,涉及违法立即报警配合调查。再次,建立《校园霸凌防治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重点区域巡逻,跟踪回访防止二次伤害。最后,通过主题活动、讲座、海报等普及反霸凌知识,设立便捷举报渠道,强化师生防范意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