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中方宣布对日本参议员石平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其进入中国境内,冻结其在华资产,并限制其与中国的商业往来。
谭主注意到,这是外交部在近年来公开的反制裁清单和措施中,首次针对日本政客实施反制。
这次对石平的反制,是以外交部令的形式宣布的。
这种形式并不常见。迄今为止,我国一共只有 14 次通过外交部令来宣布反制裁措施。其中 12 次针对美国,另外两次,一个是加拿大,一个就是日本。
这次制裁有何特殊之处,又反映了中国反制能力的哪些变化,谭主想分享一些看法。
这次的反制对象石平,原是中国人,26 岁赴日留学,45 岁转为日本国籍。在此之后,几乎在所有涉及中日关系的敏感议题上,他都罔顾事实:
||不仅多次公开表态支持 " 台独 " 分裂分子;
||还支持日本政要参拜日本靖国神社;
||并声称钓鱼岛并非中国领土;
||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2009 年起,他在日本右翼媒体长期散播不实言论,至今数百期,几乎期期都在抹黑中国。

||一个 " 只会发表歧视性言论 " 的政客,并未赢得日本民众信服。
恶行累积,中方便依据相关法律,对此人采取三类反制措施。

这几条措施,彻底斩断了此人与中国的往来。
此前,日本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客遭遇过中国如此烈度的制裁。
在中方宣布反制措施以后,有一些疑问,这些制裁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谭主不妨替石平拎一拎当下的形势。
今年 7 月,63 岁的石平以 " 比例代表 " 的身份首次当选日本参议员。也就是说,截至 9 月,他才刚担任参议员两个月。
所谓 " 比例代表 ",并不是在某个选区直接击败对手,而是依靠所属政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得票比例分配到议席。
他的政党,日本维新会,议席主要依赖大阪选区。
而大阪这座城市的发展,与中国紧密相连。
||从经贸角度看,大阪长期是日本西部的物流和批发中心,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
||从经济结构看,占大阪经济四分之一的批发零售业高度依赖中国游客。仅心斋桥大丸百货一家商场,今年一季度来自中国游客的免税销售额就同比增长了 45%。
因此,一旦失去与中国的联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大阪。
而一个靠大阪选区维系议席的参议员,如果因个人行为切断了与中国的往来,又能保有多少政治影响力?
这一点,维新会内部心知肚明。
更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大阪世博会的筹备。
早在 2021 年 5 月,大阪主要企业就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获得了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联合项目的 7500 万美元(约 83 亿日元)贷款,用于能源相关建设。
大阪在关键项目上的资金链,与中国存在联系。可以说,正是维新会内部有识之士在推动着这一系列合作。
如果完全切断他与中国的往来,对一个依赖大阪选区的参议员来说,无异于自毁前程。
总体看,中方的态度始终很明晰,中方始终希望日方同中方一道,建设性管控分歧,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过,面对石平之流的挑衅,中国仍会拿起多元的反制工具进行反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宋国友告诉谭主,长期来看,制裁的本质并不在于石平个人,而在于震慑和约束,让更多人意识到错误言行的危害。
换而言之,这次制裁更大的意义在于警告其他日本政客和反华势力。
如果把外交部历次关于反制的表态和文件放在一起看,会发现走到如今首次公开制裁日本政客这个阶段,中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 2019 年 12 月。
当时,外交部开始通过发言人表态宣布制裁,正式公开确认采取反制行动。2019 到 2020 年基本如此。
||第二个转折出现在 2021 年 3 月。
中方首次对制裁对象公开、且明确采取三类制裁措施。同年,《反外国制裁法》正式颁布。

||《反外国制裁法》明确规定可对制裁对象采取多种措施。
法律一出,制裁的做法也就有了标准化的框架。
||第三个变化出现在 2022 年 12 月。
当时,外交部部长签署外交部令,对余茂春等人实施制裁。这是首次以正式外交部令方式执行,标志着我国反制裁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告诉谭主,制裁本身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法律表达,首要作用就是威慑。它意味着,只要存在损害中国利益的行径,中国就可以动用法律工具库进行反制。最新这次对日参议员的制裁也说明中方的手段正在趋向成熟、体系化。
《反外国制裁法》除了明确的三类措施,还留有一条 " 其他必要措施 "。
霍政欣跟谭主分享,我国的反制工具箱里,不光有《反外国制裁法》,还包括 " 不可靠实体清单 " 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经济工具。需要的时候,都会适时使用。
那些妄图散布涉华不实言论的政客,也得掂量掂量后果。
关于制裁的目的,专业人士也跟谭主分析,反制裁的核心是让相关企业和个人更加谨慎,不敢明目张胆去损害中国利益。对个人的政治得失,只是制裁的目的之一,真正重要的是 " 波及效力 "。
这种效力,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是直接波及的范围。
不论是个人、亲属,还是组织,都可能成为反制对象。

针对机构,制裁往往直击高层;针对个人,则延伸到直系亲属,但制裁的核心都是威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制裁对象涵盖军事相关实体、政治人物、非政府组织,甚至智库和研究机构。

第二,是对外部的震慑力。
从数量变化也能看出来,制裁有波峰和波谷。比如 2021 年大规模出台措施后,2022 年数量明显减少。去年制裁数量又大幅增加,今年则有所侧重。

这个节奏本身,恰恰体现了我国制裁手段的针对性,也是波及效力的体现。
也正是在这样的波及效力的影响下,在今年整体数量缩小的同时,制裁的对象范围却在不断扩大。
早些年,我国的反制多针对欧美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但今年以来,范围已经首次延伸至菲律宾、日本等。
这种延伸,说明我国反制能力的影响力和持久力正在同步提升。
所有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清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通过法治手段维护核心利益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相比诉诸武力或单边霸凌行为,中国采取的是法治化的方式。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这些措施的效力还会越来越强。
谭主最后想说,石平只是一个案例,但背后的信号非常清楚:
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底线不可触碰,也完全有能力、有法律基础、有经验,通过多层次、多手段进行有效反制。
对于那些想通过挑衅或政治炒作获取短期利益的个人或机构而言,应当且行且小心,且言且谨慎。
来源:玉渊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