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这种稀里糊涂的状态显然不能再持续了,如果真的存在某种技术漏洞,以一种异常粗暴、毫无安全冗余的方式停止运营,这绝对足以造成恐慌,引发人们对共享单车的普遍抗拒。
据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报道,今年 8 月底,马女士扫了一辆共享单车。但骑了没几分钟,危险就来了:自行车自动落锁致车轮抱死,马女士被摔伤。医院诊断显示,马女士的右脚有三处骨折,两腿都有软组织挫伤,差点要手术开刀,至少需要休养一个月。

因共享单车突然落锁受伤的用户
© 新闻坊
这个新闻在网络上影响很大。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如果突然停下,会酿成怎样的后果实在令人后怕。随后平台做出了回应,工作人员否认意外是由于骑行中自动落锁导致。其表示,据业务部门推测,导致马女士受伤的原因并非软件技术问题,可能是链条卡顿这类的机械故障。

© 新闻坊
这个回应显然缺乏说服力,毕竟连平台也承认这是一种 " 推测 "。而在这个推测中,问题被归咎为机械故障。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 " 大事化小 ",机械故障是某辆共享单车的偶发问题,但如果是软件问题,其危害性显然要大上许多——所有用户都可能遇到这个潜在风险。
而据报道,共享单车类似的情况曾在上海、北京多地发生,仅网友爆料的至少 41 起。多家平台纷纷发生类似问题,实在没法不让人联想是软件问题。人们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现在不少车辆都有远程锁车功能,不再依赖手动锁车。也有多位用户联系过平台企业,但对方都表示," 没有任何骑行中落锁的信息 ",但又都承认车辆确实带有远程落锁的功能。也就是说突然将车锁死,理论上可以实现,那么事故的真实原因,已经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何况即便真的是机械故障,这也足以让人质疑:故障车的比例是否也太高了一点?平台对单车的维护到不到位?而这,同样不是一个小问题。
现在不少网友开启 " 侦探 " 模式,用自己的办法去甄别问题的原因所在。平台这种稀里糊涂的状态显然不能再持续了,如果真的存在某种技术漏洞,以一种异常粗暴、毫无安全冗余的方式停止运营,这绝对足以造成恐慌,引发人们对共享单车的普遍抗拒。因此,各大平台应当重视起来,通过讲事实、摆论据的方式将事故原因解释清楚,并做出改进。而监管部门也不妨适时介入,毕竟平台自说自话,终究存在某种说服力缺失。监管部门也不妨作为中立第三方,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说到底,共享单车本来是便利城市出行的基础设施之一,它能否被公众持续信赖,关键在于安全保障。共享单车虽是个互联网经济的典型代表,但它事实上却存在于物理空间,安全风险将会非常直观而真实。
平台恐怕也不能只顾技术创新,反倒牺牲了安全保障。比如如果问题真的因为远程锁车而起,那么换回手动锁才是更稳妥的,这恐怕也是必要的妥协,在保障安全时,有时只能舍弃部分便捷与效率。毕竟,用户要的是可以安心骑行的出行工具,而不是随时可能突然上锁的 " 高科技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