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年前的 9 月 11 日,恐怖分子劫持 4 架民航客机,对美国境内目标发动了自杀式袭击。
其中两架撞上世贸中心双子塔,一架撞上五角大楼,另外一架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此次袭击共造成 2996 人死亡,成为美国本土历史上遭遇的最大规模恐袭。
"9 11" 事件彻底摧毁了美国自建国以来拥有的本土可以免受外来袭击的安全感,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深刻影响。

世贸中心倒塌瞬间。
美国历史上的沉重一页。
2001 年 9 月 11 日清晨,19 名 " 基地 " 组织成员按计划分头行动,几乎同时劫持了美国航空和美国联合航空的 4 架民航客机。
随后,这 4 架满载乘客与燃油的大型客机飞向了美国本土的袭击目标。
美国航空 11 号班机(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于 8 时 46 分撞击世贸中心北塔 93-99 层。当时塔内约有 1400 人,仅有 18 人从撞击点以上楼层逃生。
联合航空 175 号班机(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于 9 时 03 分撞击世贸中心南塔 77-85 层。撞击引发的爆炸导致南塔结构受损更为严重,在燃烧 56 分钟后率先坍塌,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座因火灾倒塌的钢结构超高层建筑。

联合航空 175 号班机撞向世贸中心南塔。
美国航空 77 号班机(从华盛顿杜勒斯飞往洛杉矶)于 9 时 37 分撞击五角大楼西翼,造成部分建筑坍塌,125 名军事和文职人员死亡。
联合航空 93 号班机(从纽瓦克飞往旧金山)由于起飞时间较晚,乘客通过手机得知前三起撞击事件后,自发组织反抗。10 时 03 分,飞机在距离华盛顿特区仅 20 分钟航程的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田野坠毁,事后分析其预定目标可能是美国国会大厦或白宫。
事件发生后,美国一度陷入混乱,联邦航空局发布 " 地面停止 " 指令,暂停全美国所有民航航班起降,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停飞。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当晚发表讲话,宣告 " 美国、盟国和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将并肩战斗 "。
从反恐到大国竞争。
"9 11" 事件后,美国将恐怖主义视作最大威胁,发动了长达 20 年的反恐战争。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草草结束了反恐战争,将主要精力再次转向了大国竞争。
反恐成为战略核心。
"9 11" 事件后美国政府迅速推动结构性变革,将反恐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反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绝对核心。
调整国内制度。2001 年 10 月,小布什签署《爱国者法案》,大幅扩大执法机构的监控权限,允许在未经法院授权的情况下对公民进行监听和搜查。
2002 年 11 月,美国通过《国土安全法》,国土安全部正式成立。该部门整合了 22 个联邦部门和机构,职能涵盖反恐、边境安全、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
2005 年,美国设立国家情报总监一职,并成立国家反恐中心,协调全美 16 个情报机构的工作。
发动反恐战争。2001 年 10 月,美国发起 " 持久自由行动 ",凭借压倒性军事优势在两个月内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
2003 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联合盟友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到一个月便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并控制伊拉克全境。
之后十余年间,美国以反恐为名建立了数十个海外军事基地,形成了覆盖欧亚非的反恐网络,在阿富汗的驻军规模一度达到 10 万余人。

美军在阿富汗山区巡逻。
逐渐陷入泥潭。以阿富汗和伊拉克为主体的两大战争基本定调了 20 年来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主旋律,但同时也使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美国在两场主要战争中迅速达成了推翻政权、重构制度的目标,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地理形势、相关国家军事实力认知不足,而加上擅长游击战的恐怖组织藏匿在偏远山区,难以清剿,导致美军在后续治安战中深陷泥沼。
数据显示,在 "9 11" 事件后的 20 年间,美国耗费约 8 万亿美元在全球 85 个国家开展反恐行动,导致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达 90 万人,其中美军死亡约 7000 人,造成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口超过 3800 万。
转向大国竞争。
反恐战略面临困境、恐怖主义威胁下降与新兴大国崛起等多重因素,推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向。
2011 年本 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国内的反恐热情逐渐消退,战略重心调整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1 年,奥巴马政府宣布结束伊拉克作战任务,2014 年又宣布阿富汗撤军计划,但都未能彻底实现撤军目标。
2020 年 2 月,特朗普政府与阿富汗塔利班在卡塔尔签署和平协议,承诺 14 个月内撤出所有美军及北约部队。
拜登上台后,执行特朗普第一任期与阿富汗塔利班签订的和平协议的同时,加快从阿富汗撤军。2021 年 8 月 30 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已完成从阿富汗撤军。

2021 年 8 月 30 日,一架美国军机从阿富汗喀布尔机场起飞。
美国战略界反思认为,长期施行的反恐战略为对手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美国必须要尽快结束反恐战争,将精力和资源集中投入到大国竞争中。
2011 年,奥巴马政府首次提出 " 重返亚太 " 政策,试图将战略重点重新转移到亚洲太平洋地区。
2017 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宣称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主要竞争对手,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从反恐转向大国竞争。
这一转向在拜登政府 2022 年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该报告明确将 " 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威胁 " 列为首要国防事项,尽管仍承认需要应对恐怖主义等其他威胁,但优先级已明显下降。
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提出的首份《国防授权法案》,以 " 大国对抗 " 作为战略竞争核心导向,明确将 " 遏制中国在西太平洋扩张 " 和 " 应对俄罗斯核威胁 " 列为首要目标,据此优化军事部署,并强调打造 " 去中国化 " 的军事供应链,逐步增加美国自身军工产业能力。

美国五角大楼。
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吗?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以 " 美国优先 " 为原则,以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取代多边规则,不择手段地追求在安全、经贸等领域的绝对利益,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愈发肆无忌惮。
24 年后的今天,美国似乎 " 好了伤疤忘了疼 ",忘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是诱发 "9 11" 事件的根本原因。
霸权行径严重破坏国际秩序。
"9 11" 事件后,美国曾一度建立起广泛的反恐国际联盟。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愈发明显,严重破坏了国际秩序和全球安全架构。
在地缘政治上,特朗普多次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扬言吞并他国领土,宣称 " 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 51 个州 "" 吞并格陵兰岛 ",一度还声称要接管加沙并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到埃及和约旦 ……
在经贸往来上,特朗普坚持本国利益优先,对外滥施关税,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严重损害他国正当发展权益。
在国际合作上,特朗普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公利之上,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密集 " 毁约退群 ",接连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个国际多边机制。
这种恃强凌弱的做法,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到恐惧,只会增加相关国家或组织对美国的不满甚至仇恨。

美国国内已经濒临 " 内战前夜 "。
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愈演愈烈,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不同党派、族群、宗教和政治立场之间难以建立跨越分歧的对话机制,敌意愈发明显。
美国两党的对立已从政治辩论演变为暴力对抗。2024 年总统竞选期间,特朗普经历刺杀未遂,哈里斯的竞选办公室遭到枪击,针对选举工作人员的人身威胁频发。
美国社会经济不平等不断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阶层固化日趋严重,高收入与低收入两大阶层的裂痕愈发明显。
" 非我族类 " 的对立与博弈也在持续撕裂美国社会。伊斯兰社区、非法移民因为被广泛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遭受了严重的社会歧视和压迫。
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达到如此程度,发生本土恐怖袭击的风险显著上升,如果任由局势恶化,美国甚至有可能爆发内战。
反恐 " 双标 " 助长恐怖势力。
"9 11" 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恐行动获得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然而美国并未用真正的反恐行动告慰那些逝去的生命,而是以反恐之名,将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当作实现自己战略意图的棋子。
对于未与自己 " 保持队形 " 的国家,美国不惜向当地的恐怖组织大力 " 充值 "、纵容扶持,祸乱他国安全和地区稳定。
这种基于私利的 " 双标 " 反恐,既助长了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也严重动摇了世界各国合作反恐的信任基础,对美国自身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4 年过去了,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比以往更加复杂多元。
唯有摒弃霸权思维,坚持多边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对 "9 11" 事件最好的纪念,一定是反思并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