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展览第四部分 " 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 " 照片墙。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 摄
作者 | 马宇平
编辑 | 秦珍子
14 年,如今是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阶段;是北京完成奥运史上唯一一次夏季奥运 - 冬季奥运 " 双奥 " 闭环的历程;一棵银杏树幼苗能长成高 10 米、胸径 15 厘米的树木。
回望 20 世纪,从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到 1945 年 9 月 2 日东京湾 " 密苏里 " 号上,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接近 14 年的 5098 天是一场中国人咬着牙的征途。
如今,在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下一层,一面由 5098 张黑白照片组成的巨型矩阵墙沉默矗立,作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展览的一部分。
这面墙足够大,它有 4.5 米高、11 米宽。墙面没有多余装饰,5098 张 9.3 厘米见方的照片像拼图紧密相依。照片是馆方通过多渠道征集来的、建馆近 40 年的收藏。
它们是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抗战的 5098 个瞬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是开始最早、历时最久的反法西斯战争。
" 如果中国没有坚持抵抗日本,对欧美盟国来说那将绝对是一场漫长得多的战争。" 战争史学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 奥弗里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开始于德国入侵波兰的 1939 年,而是开始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 1931 年。" 他强调 " 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这一轮新帝国主义浪潮的国家 ",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并且中国始终没有输掉和日本的战争,因而 " 使日本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 "。
整场主题展览分为 8 个部分,邀请不少党史研究专家共同策划。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带领一个小组,支持第四部分策展,包括这面照片墙。
"5098 天很漫长,太漫长了,我们说这是一场‘苦’胜。" 黄春锋告诉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始于日本侵华的第一刻,持续到其无条件投降。仅是 14 年抗战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就足以让初涉中国近代史的大学生学习一整个学期:1932 年 1 月 28 日,抗战第 132 天,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抗击日军;1932 年 4 月 15 日,第 211 天,毛泽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发布,宣告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 ""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长城战役、察哈尔抗战等局部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迫使日军不得不放慢对华北的侵略速度;1935 年 5 月 16 日,第 1337 天,《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它向国民呐喊,"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第 1414 天,中国共产党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第 1544 天," 一二 九 " 运动爆发,各阶层民众要求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第 1617 天,1936 年 2 月 20 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 ……
193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战第 2120 天,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第 2200 天,平型关大捷,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重大胜利;第 2279 天,日军攻陷南京,随即在南京进行长达 6 周的大屠杀;1938 年 3 月 -4 月,中国军队在鲁南台儿庄地区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1940 年 8 月 -12 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105 个团、40 余万兵力在华北敌后战场全线出击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人民抗战第 5081 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 5098 天,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4 年艰苦抗战,中国军民伤亡 3500 万以上。
黄春锋和同事在几万张照片中挑选,他们想尽可能地 " 把整个抗战史反映出来 "。照片墙呈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各样的建筑、日常生活、军民集体战斗、敌后抗日根据地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5098 张照片也记录着 14 年抗战里的细微变化。1933 年长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装备、士兵素质、军官指挥能力等各方面都与日军有较大差距,虽拼死抵抗,却无法扭转惨败的结局;后来,抗日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正面战场有了反攻的迹象,国际援助随战局推进逐步汇聚—— " 照片里人的表情是有变化的,从看不到希望,到越来越有希望。" 观众能清晰看到部分照片中人物穿着和表情。
在黄春锋看来,"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战争,它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中国。"
这些影像记录着 14 年里,中国城市面貌的变化。战争导致中国大部分城市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减少。日本为掠夺资源,在沈阳、长春、北京等地建设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在西南地区,随着人口内迁,一条条为支援抗战的交通线在山间延展,局部城市化的进程悄然加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展览第四部分 " 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 " 局部。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 摄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照片中有 1935 年红军初到延安时栖身的简陋窑洞,也有 1945 年,作为中共七大召开主会场的延安大礼堂。
照片墙上有约三分之一的照片是第一次在抗战馆展出。" 比如以前我们提到边区军民劳动,大家熟悉的是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照片,这次增添了很多他们在河里游泳、搞篮球赛的生活照片。" 黄春锋坦言,看到这些照片时,他会下意识地将它们对应到抗战史上相应的时间段,理解那段时间 " 军队的面貌,人民的面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情况 "。
这些照片体现的策展叙事理念是:把目光投向个体的经历、民间的细节。
除了这面照片墙,展览馆还展示了 1525 张照片、3237 件文物,其中包括独立展示的左权家书原件。发黄的信笺经过影印、放大,同步出现在墙上视听空间的电子屏中,观众站在展墙前能听清、看清家书中的每个字。
左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与妻女分别时,他的女儿左太北出生不满百天——在左权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中,他抱着女儿,身边坐着妻子,开怀大笑。
" 百团大战 " 即将打响之际,他把妻女送往延安,自己转身投入战场。分别的 21 个月里,几乎在每封家书中,他都会询问女儿的情况。
1942 年 5 月,左权所在的八路军总部机关正处于敌人重兵合围的险境中。得知有人要去延安,左权决定再给妻子写一封信。
这封家书有左权对时局的分析:"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有他对部队生产生活的描述:"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有对家人的思念:"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写完信的第三天,左权在率部转移过程中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以身殉国,年仅 37 岁。这一天,距离左太北两周岁还有两天。
在黄春锋看来,左权是抗日战场上的高级将领,但从普通人的视角望去,他是儿子,是丈夫,还是一个好爸爸。这种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情感,让观众不再隔着时空遥望英雄,而是共情当时无数为家国牺牲的普通人。
因为拍摄年代久远,工作人员在照片电子化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尽可能保留影像的原始质感与最大清晰度。他们希望站在照片墙前的观众,哪怕举起手机拍摄最高处的照片,放大后还能看见历史的细节。
工作人员坦言,选照片时也有遗憾。受限于当年东北严酷的斗争环境——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频繁的日军 " 围剿 "、物资的极度匮乏,能记录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像少之又少。东北抗联没有敌后根据地,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在隐蔽的山区活动。敌人的数量是他们的十数倍乃至上百倍,东北抗联每与敌人交火一次,都要连续不停地走上百公里,以摆脱追击。在艰难时期," 数十天不见一粒粮食是极平常的 "。
这支从 1931 年起就在冰天雪地里苦战 14 年的队伍,用 " 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 " 的悲壮,在黑土地上筑起血肉长城,可如今能找到的照片,远不足以承载他们的英勇。
灯光控制系统让照片墙中间显现火炬造型,结合长城垛口的元素,意喻东方烽火。" 熊熊燃烧的火焰指引前进的方向,成为至暗时期的希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仍心怀光明的不屈精神。"
5098 张照片中的每一张都经过数轮的辨别、筛选和确认。" 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 黄春锋认为," 观众里会有真正的历史专家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面照片墙已经超越了 " 展览 " 的定义。照片下,年轻一代在展厅里举起手机,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
参观过的人称那是 " 一面震撼人心的巨墙 "。一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说," 这面用 5098 张抗战照片(组成的照片墙)着实震撼着每个人 "。
" 记住这个数字,就像记住我们的姓名。" 另一名观众写道," 让和平扎根于敬畏而非遗忘。"
展览的开放时间或许有期限,但 5098 张照片承载的记忆没有终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