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1日,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互联互通,青春筑梦”寻访中老铁路主题交流活动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于潇清 图
在会场上,主题展示环节成为最动人的场景所在。这一环节以全球发展倡议“六个坚持”为主线,融合鲜活的案例讲述、沉浸式的情景演绎、中国传统艺术和前沿的AI视觉技术等多元表现形式,从民间视角生动展现发展合作的温暖实践,以创新表达深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其中中老铁路的案例是第一个展示的环节,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的李文举教授同他的两位老挝学生、目前在老挝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的陈思和冯图一起,共同讲述了中老铁路建设背后的故事。
就在本月初,中老双方于9月4日签署“一地两检”协议,成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旅客乘坐中老铁路出入境将改变过去“两头查验”的做法,只需上下车一次,实现一次排队过四关,通关总时长可在现有2小时基础上继续大幅缩减。这是我国同周边国家签署的首个此类协议,是铁路通关便利化的重大探索成果,也将为我国同其他国家开展相关合作提供范例。
时间回到2021年的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老挝自此迈入铁路运输时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老方领导人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时说道,“几天前,我收到几位曾在中国上海学习铁路专业的老挝留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一致表示,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中老铁路的运营和发展,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愿为中老友谊之路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习主席口中的老挝留学生,其中也包括如今在台上展示自己成长的陈思和冯图,而他们的老师就是李文举教授。李文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老铁路的建设既是硬联通的钢轨,同时也是软联通和心联通的桥梁。
他介绍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在心相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2021年,首批老挝留学生毕业并成为首批服务于中老铁路的本土化铁路高级技术人才。截至2024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累计培养老挝铁路高级技术人才超60人次,其中10余人成为中老铁路技术骨干,并通过线上线下研修覆盖老挝政府官员、工程师及民众万余人次。

陈思(中间穿白衣服者)参加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老挝籍员工座谈会
而陈思正是首批毕业的老挝留学生之一,经过几年的工作磨砺,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在中老铁路一线工作的业务骨干,担任工务助理的职务。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不断叙说这条铁路给他个人生活和当地生活带去的变化。陈思表示,中老铁路开通以来,他的个人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出行需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坐高铁不仅安全、舒适,而且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工作和生活都更便利了。
“对于老挝琅勃拉邦地区来说,铁路让我们与老挝国内其他城市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游客更多了,经济发展机会增加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和收入也得到改善。”陈思说道。
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以来,铁路运输由最初的多以单向发运为主,到现在的双向开行,运输数据不断突破,经济效应愈发显著。截至2025年9月,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6400万吨,旅客量突破5600万人次,带动老挝GDP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仅2025年1-8月,中老铁路进出境旅客列车运行762列,旅客人数达到16.2万人次。同比增长数据分别为16.2%和4.7%。如今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货运品类从开通初期的100多种增长至3300余种,形成了“中国制造南下、东南亚特产北上”的双向流通格局。
与此同时,中老铁路的建设也是“互利共赢”的典范,中方通过铁路建设也进一步丰富了实际运营经验。李文举介绍道,中老铁路运营期间,老方积极参与铁路运营管理,双方在“一地两检”等合作中建立长效机制。老挝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铁路领域的投资,并推动铁路标准与本地化融合。 老方积极配合中方完成《中老铁路运营调研报告》,使中方了解到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如何切实改变了老挝民众的出行方式与体验,助力老挝经济发展、造福当地民众,是真正连通民心的民生工程。
“坚持发展优先”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六大坚持中的头一条。9月10日,在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肖捷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深化利益融合,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谈到对中老铁路未来发展的期待时,陈思也说道,希望铁路能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带动更多沿线地区的发展,让物流、旅游和人员交流更加顺畅。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中老合作项目,让铁路真正成为老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致富路”和“友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