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贯以 " 教师爷 " 自居的美国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对其他国家实施不同程度的 " 卡脖子 ",还在思想和认知领域 " 卡脑子 "" 卡嗓子 ",可以说 " 天下苦美久矣 "。

近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深度起底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斑斑劣迹,系统性揭示了美国思想殖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危害。

那么,美式 " 洗脑机 " 是如何运作的?今天为何不灵了?

当地时间 9 月 6 日,美国华盛顿,抗议者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示威活动,反对联邦政府加强对该市警察部门的控制 图源:视觉中国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 摩根索曾直白地表示," 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不是征服和掌握经济,而是控制人的头脑 "。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与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力图将美式价值观植入各国人民心智深处,从而制造出精神上的 " 美国向心力 " 与意识形态的寄生性依赖。在具体实践中,美国开展思想殖民活动有多种不同 " 脸谱 "。

比如,舆论抹黑。美国长期借助舆论手段为其外交和军事行动提供合法化包装。从冷战时期的 " 反苏宣传 " 到 2010 年的 " 阿拉伯之春 ",再到近年来围绕中国、俄罗斯等国 " 人权 "" 民主 " 议题炒作,其手法如出一辙:先制造负面标签,再借此进行制裁、干预甚至颠覆。事实证明,美国推崇的所谓 " 言论自由 ",只是其拓展战略利益、干预他国发展的工具。

比如,思想干预。美国将思想干预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形成了立法授权、资金支持、智库论证、媒体扩散的制度化链条。在具体操作上,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机构和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智库与学者制造学术外衣,非政府组织则在全球广泛活动传播。这一套机制化运作,使美国思想殖民演变为体系化、长期化的 " 思想武器库 "。

再比如,操控认知。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美国长期依托根服务器和头部科技企业,占据数字空间的主导地位。通过引导社交媒体平台舆论、垄断通信基础设施、操纵算法分发以及借助 " 星链 " 等新型设备,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营造对自身有利的舆论氛围与认知框架。这些 " 看不见的手 ",不仅能在无形中影响受众的注意、情绪和判断,还能深度干预他国政治议程和社会心理,将网络空间逐步演变为思想殖民和认知博弈的前沿战场。

要清醒看到,与以往军事、经济手段相比,这是一种更深刻也更危险的殖民方式:它不占领土地,却企图占领大脑,往往令人防不胜防。

2025 年 6 月,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规模骚乱。图为警方在洛杉矶市中心驱散抗议者 图源:" 环球时报 " 微信公众号

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国思想殖民的 " 卡脑子 " 把戏渐渐玩不转了,日益暴露出其矛盾本质与衰退迹象。

伪善面具总是要露馅。经过 20 年 " 民主实验 " 的阿富汗,最终留下政治动乱和社会废墟,而美国趁机获得巨额军火利润;伊拉克政权被迫更迭后政局动荡,普通人民贫困加剧,美国借机进入意图攫取石油资源;乌克兰在经历美国支持的 " 颜色革命 " 后社会对立激化,至今仍深陷地区冲突泥潭。可见,美国四处兜售所谓的 " 普世价值 ",从来不是为了目标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而是服务于 " 美国优先 " 的地缘战略与经济利益。

内部乱象削弱话语权。美国长期自诩为 " 世界灯塔 ",可如今其国内治理却裂痕重重。政治层面,党派恶斗与撕裂不断加剧。经济层面,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愈演愈烈,据报道,2022 年,超 4000 万人生活在难以获得足够食物的家庭当中。社会层面,仅 2024 年就发生 500 余起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 4 万余人死亡。此外,芬太尼等药物泛滥情况攀升,2023 年导致 10 万多人因药物过量死亡,近年来洛杉矶与旧金山等大城市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街头帐篷营地随处可见 …… 这些赤裸裸的现实表明,美国自身已经陷入矛盾丛生、民心失序的状态,其对外话语说服力自然也每况愈下。

狭隘行径终将被孤立。美国政府坚持把国际关系视为零和博弈,拒绝顺应文明多样化发展趋势,动辄以 " 非友即敌 " 的逻辑划分阵营,不仅对非西方国家大肆污名化,甚至频频背刺传统盟友。近年来,美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强推排他性政策,大搞关税壁垒与极限施压,干扰国家间正常贸易秩序,试图搞所谓的 " 排华芯片联盟 "" 清洁 5G 网络计划 " 等,建立 " 小圈子 " 限制其他国家技术进步。这种狭隘的霸权心态与双重标准,只会加速美国的信誉流失,使其陷入孤立境地。

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发展权、生存权与安全感,但美国所输出的却是政治干预、经济威胁与意识形态绑架。这种与人类和平与发展趋势相悖的行为,让越来越多国家民众心生反感和抵制。

在美国思想殖民越发失效之际," 全球南方 " 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写人类发展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再甘于做 " 沉默的大多数 "。主动抵制美国的思想殖民与霸权行径,需要更多新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

近年来,南南合作、区域性联盟、跨文明对话不断兴起。从 "77 国集团和中国 " 不断展现共同立场到金砖国家 " 扩容 " 并拓展合作领域,从非洲联盟在国际场合积极集体发声到拉美、中东国家也日益强调战略自主性,这些现象表明," 全球南方 " 正在从传统地缘政治的 " 跟随者 " 转变为新型国际秩序的 " 塑造者 ",在思想与认知层面对美国 " 卡脑子 " 行为作出了直接回应。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无疑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是推动跨国发展合作,抑或强调人类文明互鉴,中国都在为世界提供兼具普遍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公共思想产品。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 2025 年 9 月 1 日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有机衔接,为国际发展勾勒出一个超越零和竞争、突破霸权桎梏的新蓝图。

9 月 7 日,与会代表在 2025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阅读《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 图源:新华社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既没有附加政治条件,也没有强制性的制度转移,而是尊重多样性、强调互利性,倡导通过协商共建来解决全球性问题。这与美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制造贸易壁垒、输出意识形态的霸权做派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中国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呼应。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全球发展真正需要的并非美国强加的思想殖民,而是有益于人类和平与繁荣的发展共识。

从趋势看,美国的思想殖民正在伴随其霸权衰退而走向式微,其虚伪性、狭隘性与内在矛盾,注定让 " 卡脑子 " 的陈旧手法难以为继。而中国及广大 " 南方国家 " 正日益成为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者,不断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价值指引和制度方案。

世界所需要的,不是认知博弈和思想殖民,而是相互尊重、平等互鉴与合作共赢。谁在制造分歧,谁就会被边缘化;谁在 " 卡脑子 ",谁就会被孤立。只有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公共思想产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从而真正开启人类思想繁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