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长江流域部分湖库及江段暴发蓝藻水华引发关注。

赣江是江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近日有南昌、丰城市民发布的视频显示,赣江南昌、丰城部分江段江水如绿色的油漆状涌向岸边,并带有异味。

同时,太湖、巢湖等传统的富营养化湖库水华也发生反弹,公开信息显示,自6月份以来,沿湖区域在组织蓝藻打捞等工作。

长江流域蓝藻防控是否反弹?此次大范围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范围多大?未来趋势如何?

9月12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长江流域局监测科研中心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采访时回应称,此次长江流域湖库及部分江段蓝藻水华暴发系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积累所致。2025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未出现明显的洪水过程,气象条件整体偏旱,各湖泊、水库水位较低,与此同时流域内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部分河段流速明显减缓,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形成长时间静稳水域,促进了藻类聚集与增殖。

同时,汉江、赣江等支流及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氮、磷浓度仍能满足藻类生长需要,尤其是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段总磷浓度较高,为水华发生提供了关键的营养条件。

长江中下游湖库及部分支流水华严重,近年少见

位于赣江下游西岸的丰城正在应对蓝藻水华。

据丰城市政府官方网站消息,自8月29日启动赣江蓝藻水华Ⅱ级应急响应以来,丰城市蓝藻水华防控应急指挥部按照《赣江丰城段蓝藻水华防控应急预案》要求,组织生态环境、水利、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街道),在蓝藻聚集区采用杀藻剂、絮凝剂等进行控制,并在条件允许时迅速组织打捞队伍和船只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打捞出的蓝藻和水草进行妥善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目前,赣江丰城段蓝藻蔓延趋势已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河段水华由中度转为轻度,整体情况显著改善。

水华是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现象。今年入夏以来,不仅是赣江,长江流域太湖、巢湖等多个湖库和江段都发生了水华暴发现象。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公开信息显示,巢湖湖区今年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的时间是6月3日,当时水华面积达到4.95平方千米。

太湖水华出现在8月份。8月5日,有太湖沿岸居民反映,西山附近太湖水面出现大面积黄色藻类物质。6日,当地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人员回应称,受台风“竹节草”过境影响,太湖水域近期出现蓝藻聚集,近几日正持续进行打捞处置。

9月12日,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局监测科研中心副主任王英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根据2024—2025年监测结果,当前蓝藻水华较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富营养化湖库如太湖、巢湖等水华发生强度有所反弹,发生频次和最大面积较往年同期偏高,如巢湖最大水华面积较2024年增加了2.2倍,太湖最大水华面积较2024年增加了1.1倍。

此外,长江部分支流的水华也较往年严重,如赣江南昌段今年观测到较大面积的蓝藻水华现象,9月4日水华面积达0.46平方公里。汉江中下游水华以往主要发生于春季,但今年至7月底峰值藻密度仍达到5.0107个/升(中度水华),近年少见。

气候异常、水体交换能力下降促进了藻类聚集与增殖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湖泊,今年赣江部分江段发生水华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赣江是一条流动性的大河,河流为什么暴发蓝藻了?”有环保志愿者说。

针对此次大范围水华发生,生态环境部水司回复称,综合分析表明,本次长江流域大范围蓝藻水华的发生是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1–8月长江流域平均气温偏高,尤其是7-8月长江中下游出现了长时间的持续高温,这为适宜高温天气的蓝藻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蓝藻的大量生长和繁殖。

降雨偏少,静稳水文条件有利于藻类聚集。2025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未出现明显的洪水过程,气象条件整体偏旱,各湖泊、水库水位较低,与此同时流域内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部分河段流速明显减缓,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形成长时间静稳水域,极大促进了藻类聚集与增殖。

部分湖库生态系统仍处于重构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部分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水生植被覆盖度较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等。失衡的生态系统对藻类的控制不足,这也是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虽然长江流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但汉江、赣江等支流及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氮、磷浓度仍能满足藻类生长需要,尤其是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段总磷浓度较高,为水华发生提供了关键的营养条件。

水华形势局部反复、总体可控

“总体来看,长江中下游水华形势处于‘局部反复、总体可控’的阶段,”王英才表示,水华受高温少雨等气象条件影响显著。如未来一段时间气象条件仍持续高温少雨,水华现象可能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藻类水华防控。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入秋以后随着气温降低,日照时间缩短,以及部分区域的秋汛影响,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水华情况可能会逐步减轻,但完全消失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面对当前的水华形势,生态环境部表示,环境部门已指导地方提升水华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系统开展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

一方面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对太湖、巢湖、赣江等重点水域开展高频次跟踪监测,科学研判水华发展态势,及时发布水华动态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妥善处置。及时发布蓝藻水华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地方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确保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强化应急联动和合作共享,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夯实科学防控水平。

另一方面深化流域控源截污。持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以太湖、巢湖等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养殖尾水管控,切实削减氮磷负荷。

同时,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河湖岸滨带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发挥其截留及净化作用,助力恢复河湖健康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