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大部分网络上的骂战,都是对 " 名词 " 的解释存在重大分歧。
这是我在百度负责热点运营学到的第一课。
罗永浩和西贝老板贾国龙的骂战,本质是对 " 预制菜 " 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
罗永浩去西贝吃饭,五个人,点了 15 道菜,吃了 800 块钱,觉得难吃,说都是预制菜。
西贝的贾国龙急眼了,连夜发视频,要告罗永浩,说自己根本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嘴里的预制菜,是消费者预期和消费心理;菜口味不好,价格又那么高,性价比太低,不像热锅刚炒出来的;
贾国龙的预制菜,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定义的 " 预制菜 ",标准如下:

这两个人吵架,仿佛一夜回到了小学课堂争论 " 番茄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
我朋友圈有个人做食品行业的公关,忧心忡忡地感慨:该如何让消费者理解预制菜、料理包、中央厨房、净菜这些概念呢?好难啊。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
消费者为什么要理解这些晦涩的名词呢?
消费者是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决定吃什么。
他用拼好饭买了一份 10 块钱的隆江猪脚饭, 是绝不会投诉为什么配菜不是有机的;
他花 800 块钱请 5 个朋友在包间吃了一顿堂食,必然会对不好吃的菜指指点点。
核心的问题不是预制菜,是价格带。
二
西贝的价格是偏高的。
但我不是西贝黑,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吃西贝的外卖:一份胡萝卜土豆牛肉焖饭,原价 46,打折后 42;我还爱吃猪排烩酸菜,69 元。
如果是 2~3 个人点西贝的外卖,差不多要 200 块钱,真的不算便宜。
早年的时候,我们全家聚餐爱去西贝,因为我姥姥是山西人。但后来慢慢不去了,原因是作为随便吃吃的家常菜,有点贵,作为逢年过节聚会的地方,又没特点,按我爸的说法 " 点不上价 ",翻译过来:要高端高端不起来。
最近几年,实在没得吃,会选西贝,无功无过。况且服务周到,餐桌摆一个沙漏计时,过时一定会赔款,碰到时令季,还会免费送各种小菜。
但还是那个问题:西贝的价格越来越让人迷惑了。一道牛肉,肉是好肉,但少得可怜,也就 6~7 块,其他菜品也没什么特点。
一个很真实的消费心理:在没有特别想吃的,但又希望餐厅食材安全,可靠,且没那么难吃,且老少皆宜,且不会坏肚子(过辣)的情况下:西贝是一个 " 不算差 " 的选择。
我常常说,西贝代表北京这座城市,作为平民百姓线下堂食的一种无奈。
没有什么物美价廉,只有忍受差,或忍受贵。
三
一个餐厅的价格带,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品牌定位。
西贝的老板贾国龙曾经对西贝的定位: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实现 " 万店梦 ",这是他接受商业记者李翔采访时说的,全部收录在《折腾不止》这本书。

前两年,贾国龙为西贝做出了战略选择:走亲民路线,万店规模。
但是,让我们看下在中国已经迈入万店俱乐部的餐饮品牌都是哪些: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蜜雪冰城、华莱士、瑞幸咖啡、库迪咖啡。
这些品牌的特点:维持在 20 块钱的价格带。
这和中国人的可支配收入相关,在中国,尤其做到万店,必然会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在这些地区,一个普通人每月可支配的收入大概就是在 1500 元上下,每天花 20 块钱吃一顿饭或者点一个外卖,是一个相对消费起来没负担的区间。
但是很快贾国龙又推翻了麦当劳定位,重新走家庭场景,这就是西贝最根本的问题:不是预制菜,是品牌定位不清。
其实从 2017 年到现在,西贝的品牌战略一直处于 " 折腾不止 " 的状况。
2017~2019,提出 " 家庭友好 " 起跑,把儿童餐做成招牌,后来,儿童餐的销售一般,只能算引流产品;
2020~2021,因为疫情,把快餐 + 零售确定为战略,建中央工厂、进盒马天猫,卖 59~89 元预制羊蝎子、最后零售板块仅 3.4 亿,占比 <6%,还做过贾国龙中国堡,38 元一个,对标肯德基。
2022~2023,改名字,用了十年的 " 西贝莜面村 " 招牌改成 " 西贝 ",口号从 " 西北菜 " 升级为 " 家庭欢聚餐厅 ",想从 " 卖品类 " 跳到 " 卖场景 "。
2024~2025:开始锚定家庭的休闲正餐,走亲民路线。
这八年,西贝就是一部 " 餐饮品牌折腾史 ":从早期西北菜专家到家庭欢聚场景,又到零售 + 快餐,又回到中国的家庭,结果是:副牌全部夭折、主品牌认知模糊。这就是贾国龙,今天这样,明年那样,战略时时在变,但是餐饮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基于文化的品牌垄断行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理绝对占据很高的地位,最终才能形成壁垒和护城河。
西贝的问题是 " 既要 " 又 " 要 "" 还要 ",最终让消费者产生了 " 认知混乱 "。
就像没有人会投诉正新鸡排是预制菜,也没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新荣记一道带鱼卖 298 元。
四
很早就有人吐槽过西贝价格贵,但罗永浩跳了出来,没有人吵得过罗永浩。
2011 年,罗永浩怒砸过西门子冰箱,导致西门子品牌大受影响,最后被迫道歉并启动产品检测,但品牌已受损。
西贝今天的反应和当年的西门子如出一辙——我们没错、我们要起诉、我们开放后厨。
可问题是,消费者不是法官,不是市场监管员,更不是食品安全专家。大众只看情绪,只凭感觉,甚至好吃不好吃,也是众口难调。
罗永浩吐槽,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升级自证,他是想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呢?
就算最后告赢了罗永浩,又如何呢?
无非是杀敌一千,自损两千。
难吃又贵,已被深深烙在品牌了。
想走出这次危机,不是靠开放后厨、起诉罗永浩,而是要重新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西贝是谁?西贝到底为谁服务?
而对罗永浩,我真心建议他去麻六记试试,那里才是预制菜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