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与西贝这场对战,表面看是两个人的争论,实则暴露了大众对于预制菜天然的不信任与信息不透明的焦虑,还有品牌叙事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隔断。
北京商报记者丨陶凤
" 预制菜,还贵 "?在与西贝的这场舆论战中,罗永浩少有地成了被支持一方。
老罗点了一把火,不仅把预制菜再次送上 " 油锅 ",也让老贾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
罗永浩被支持,有他的叙事 " 正确 "。能够直击大家的不甘心,花着现炒价格吃 " 隔夜 " 加热的菜,且毫不知情,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对预制菜的看法也越变越负面。
罗永浩与西贝这场对战,表面看是两个人的争论,实则暴露了大众对于预制菜天然的不信任与信息不透明的焦虑,还有品牌叙事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隔断。

因此,西贝的根本问题不是预制菜,而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与消费者真实体验的矛盾。在技术和消费者期待之间,体感上的错配与错付。
回看预制菜在国内不长的历史,预制菜成为未来中国餐饮一个重要环节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人们对它的看法依然伴随着极大争议。
这些争议具体到西贝身上,消费者关心的是否为预制菜,其实在意的还是知情权、食安、定价等餐饮行业的关键议题。
知情权,在于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菜,而是要信息对称、有一说一,要对打着手作、现炒之名,实际却是加热预制的虚假宣传说不。
安全在于西贝的 " 儿童餐 " 成为吸引客群的招牌,定价又是当下消费环境变化大众最敏感的地带,品控则直接关联餐饮业的命门——食安。

预制菜与食安、品控、定价之间不存在绝对因果关联,但在大众认知中,预制和非预制却 " 遭遇 " 大不同。被消费者嫌弃和抵制的情况层出不穷,预制菜常被标签化、污名化并不稀奇。
真正的预制菜标准非常专业细碎,无论是老罗要求明示的预制菜,还是营销号在短视频里骂的预制菜,和餐饮行业推动中央厨房产业链落地、划分定义的预制菜,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物种,也是各说各话的两种逻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餐企是否选用预制菜,以及选用程度自然由市场决定。
这个综合决策要考虑人力、时效、食材,店铺装修水电场地等客观因素,也要考虑口味、定价等主观体验能否达到消费者要求,这也是餐饮行业在效率与信任之间最艰难的平衡。
即便站队老罗者众,依然不乏支持西贝的声音。
比如,不仅罗永浩,很多人对真实的餐饮业标准化及运营成本是没有概念的,整个行业面临低毛利、高成本、提效手段有限的现实困境。大家更不理解西贝的商业模式、服务对象、品牌价值等等。

但对于一场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互联网对垒中,也许对于老罗来说,根本就不必理解西贝也不需要去懂一个行业。
老罗自己都调侃," 一般网上骂我的人居多,这次大部分人都支持我,这不是支持我,可能是恶心你。"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但情绪、流量,品牌,赢家输家都是真实的。
喧嚣的互联网大战,无论最终导向谁,只会加剧消费者的认知混乱,围绕预制菜的一切争论,都可能变成 " 鸡同鸭讲 " 的罗生门。消费者认知与餐饮工业化之间的鸿沟伴随其中,并不会消弭,只会越来越深。
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以预制菜之名,餐饮行业工业化标准化,能否在降低成本、保证稳定安全出品的同时,在品质和价格上体现出效率带来的红利。
从这次预制菜所引发的普遍担忧,以及当前预制菜的发展规模看,推动其进入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对消费者 " 明示 "" 可见 " 的状态,是社会的共同期待,且时机也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