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 " 两新 " 工作启动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落地见效。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 8400 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 1 万亿元。

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了什么?一是直接带动机械设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周期中的劳务雇佣、原材料采购等环节促进中间需求;三是形成产能后进一步释放供给能力,推动下游产业扩张。今年 1 至 7 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 15.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 13.6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2.2 个百分点。

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直接拉动了投资增长,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在政策带动下,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7 月,全国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 9.8%,信息传输软件业、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分别增长近三成,显示出多个行业对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的高度需求。

设备更新不仅是机器的重复替换过程,而且包含技术创新的 " 新旧交替 "。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实现技术升级后,产品竞争力、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工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使企业能够生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8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67.7%。" 逐绿 " 也是设备更新的一大方向,新设备代替旧设备、新产能代替旧产能,不仅降低了能耗成本,也契合低碳发展趋势。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设备更新有效畅通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供给端的质量变革,通过改善产品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创造新消费场景等方式,有效激发消费市场潜力;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又会进一步反作用于供给端,由此形成 " 高质量供给引领高品质需求 " 的良性循环机制。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7 月,我国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5.8%,经济循环更加顺畅。

还要看到,设备更新的主体是企业。有的企业担心设备更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有想法却不敢动。对此,需要进一步用好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支持,完善税收优惠,提升企业设备更新意愿。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情况汇报,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优化消费投资环境,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不少地方也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

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将形成一个年规模超 5 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接下来,需要落实落细支持政策,有效激发设备更新潜力,从而进一步拉动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 cepl#ce.cn(# 改为 @)。详见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