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5日,沪派江南“我们一起修古桥”(以下简称“修古桥”)首发项目概念方案交流会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瓦南村举行。会上首次披露了这一以“古桥”为主题、以周浦镇4座古桥为修缮试点的郊野焕新计划的总体思路,让各界对上海“沪派江南-(修)古桥”计划充满期待。
“修古桥”计划有着怎样的背景?其亮点、目前进展和未来计划如何?在哪些方面存有遗憾、难点?9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基于实地调研,并访谈牵头该项目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的专项负责人和周浦镇规建办工作人员,回答以上问题。
“沪派江南”挖掘本土资源,“古桥”是巧妙切入点
“修古桥”计划是“沪派江南”战略的一部分。
2023年,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特色民居和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2024年4月,上海市常委会批复印发了《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沪派江南”的提出,意味着上海将更强调挖潜本土文化资源塑造都市形象,特别在规划和建设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和老市镇(含古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5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下简称“规资局”)印发《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2024-2027)》,明确了3大目标、18项重点任务和54项实施行动,其中提及了桥的调研。
2025年3月,上海古桥专题调研——“沪派江南-桥驿溯源”正式启动。市规资局、文旅局组织8所高校师生及同济规划院调查团队参与。
(古)桥,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元素和形象象征:地理空间上,上海作为太湖流域一部分,曾经水网密布;社会意义上,桥也是聚落形成、交通连接、公共活动的历史印记。此外,曹晟提到,相对民居、古树等,古桥产权简单和公共属性明确,且文保部门已有一定数据,古桥调研较有基础,且具未来行动空间。
至2025年6月底,调研团队共完成552座古桥的调研,包括新发现古桥142座,其中奉贤(130座)、浦东(107座)、金山(98座)、青浦(98座)是古桥最多的区,合计占9个涉农区总数近8成。
发现以后是行动——更好地保存和展示古桥。基于“活态遗产理念”,调研团队认为上海古桥保护应注重“延续使用功能”“表达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并选择浦东新区周浦镇的4座古桥,作为古桥修复和环境活化试点。
周浦4座古桥:依托全域土整,活化地方记忆,挖潜文旅价值
沪派江南“我们一起修古桥”首发试点——浦东周浦镇的4座古桥是:裕后桥、蝤蛑桥、姚家店桥、保佑桥。如图1所示,4座桥均位于周浦镇的东部,其中保佑桥位于周浦镇与新场镇交界处,实际隶属于新场。
为什么选择此周浦四桥?综合各方信息,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有三点:
一是,此四桥点位相对集中(最远的两座直线距离约3公里),可视为一片古桥空间集群。
二是,其周边文旅资源丰富,可挖潜利用,发挥“修古桥”的最大效益。周浦镇俗称“小上海”,历史悠久、水系丰富、商业经济发达,且东侧紧邻上海迪士尼乐园。如姚家店桥与迪士尼直线距离仅4公里。
三是,四桥所在地区有“建设抓手”。其所在的周浦东部4村(瓦南村、北庄村及界浜村、旗杆村)以高品质的和美乡村连片为发展目标,正在推进实施市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2024年12月获批)。古桥修复及环境活化,也有望纳入其中。

图1 古桥所在地区图,包括古桥点位、全域土整范围等。曹晟 供图。
四座古桥(图2-5)是何背景,当前面貌如何?
四座桥建造于清朝,18世纪到19世纪,桥龄约200-300年。其中保佑桥、姚家店桥已是文保点,而裕后桥、蝤蛑桥为本次调研首次发现。


图2 2025年9月 裕后桥。本文照片均由 周燕玲 摄

图3 2025年9月 蝤蛑桥

图4 2025年9月 姚家店桥

图5 2025年9月 保佑桥
构造上,保佑桥为拱桥,桥较宽,造型优美,是浦东南部现存最古石拱桥,同时因坡度难行。其他三座为平桥,宽1-1.5米。
功能上,除了裕后桥,其他三座均牢固、通行无碍。保佑桥仍在村内起到连贯交通的作用,姚家店桥、蝤蛑桥虽能通行,但已不承担主要交通,而裕后桥已成“野桥”,两侧为荒野,难以通行。
这些桥都或多或少地承载了地方记忆和居民生活史。保佑桥一侧的一排房屋,曾是商店、市集和学校。一位50-60岁的居民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穿过保佑桥上学的情形。而蝤蛑桥是一户汪姓人家迁居到此后兴建,至今汪家后代仍生活那里,瓦房老屋也保留着。
此次“修古桥”任务有三:一是,探索上海乡村地区古桥本身的保护及修缮方法。二是,整治提升古桥周边环境,包括桥头公共空间、驿站、标识,形成沪派江南的场景意象等。三是,结合周边农文旅资源形成联系四座古桥的乡野慢道,以最大化“修古桥”的连带效应。
当前,具体方案仍在具化和落实过程中,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现场实施和示范运营。
附近两座古桥未纳入成遗憾,乡镇应形成协同
事实上,这一区域,除了瓦南村、北庄村的4座古桥,还有位于瓦屑社区老镇的2座古桥,即德润桥、秀凤桥,但未被纳入此次行动。
从图1不难看出,德润桥、秀凤桥距离姚家店桥、裕后桥、姚家店桥较近,其中任何2桥直线距离约1-2公里——此5座古桥已形成一个小规模的古桥集群。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也探寻了这2座古桥(图6-7)。德润桥位于瓦屑老街最西端,隶属于界浜村,临近德润宅,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浦东新区文保点(2017)。桥可通行,但已不起到主要交通作用,主要成为居民休憩赏玩场所。

图6 2025年9月 德润桥

图7 2025年9月 秀凤桥
秀凤桥隶属瓦南村,至今肩负当地村民进出往来的交通功能。它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浦东新区文保点(2002)。据附近村民说,秀凤桥是由“两个大姑娘”建的,桥名“秀凤”可能源自她俩的名字。
同为清朝古桥,又相距如此近,为何此2桥没有纳入“修古桥”项目呢?“修古桥”依托于周浦镇全域土整项目,而全域土整属于乡村建设,范围限于周浦镇“4个村城镇开发边界以外区域”;而德润桥、秀凤桥,虽然也隶属于村(界浜、瓦南),但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内,未被全域土整项目覆盖。
从图1土整项目范围可见,土整项目覆盖了该区域面积的绝大部分,仅中间小块区域——也即瓦屑社区/老镇——不被虑及。按城镇开发边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分类管制,这符合现行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客观上,这造成了原本有机相连的这一地方(原瓦屑镇)的人为割裂——6个古桥中2个被舍弃即为表现之一。
20多年前,此4村和瓦屑社区合为瓦屑镇。据地方志记录,瓦屑,因16世纪倭寇入侵烧毁村落,“积瓦砾成墩”,而得名。乾隆五十八年,瓦屑集镇初具规模。1934年,瓦屑镇建制撤销,瓦屑地区改为瓦屑乡等。1994年,建立瓦屑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2年原瓦屑镇建制撤销,与周浦合为新周浦镇。
作为一个撤制镇,瓦屑地区的4个农村,因得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甚至此次全域土整等的支持,基础设施、面貌等有较大改善。反倒原镇区(即现在的瓦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不仅因行政降级而资源流失,还在政策支持上相对弱势,难能明显改善。
在传统“城乡二元”政策结构下,非城非乡的老市镇、撤制镇成为资源投入和治理盲区:不仅无法承接因“乡村振兴”带来的大量专项资金,在“城市更新”方面也因行政层级低、地处郊区而边缘化。

图8 2025年9月 瓦屑老街
事实上,瓦屑老镇的中心——瓦屑老街(图8),也有百年历史,更重要的是,瓦屑老集镇在该地区及文旅产业功能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四周广阔农村之间小小的镇区,是该地区唯一商业集聚之地(图9)。瓦屑不到1公里的建设路及分支小道上,密布着各种餐馆、饮料店、超市、日用百货、休闲服务场所,以及大大小小的旅馆、民宿。其“烟火气”说明瓦屑在因迪士尼而起的文旅产业中状态正佳,也反映瓦屑在方圆几公里内商业及生活中心的牢固地位。

图9 2025年9月 瓦屑集镇当前主要的街市——建设路
桥体修缮面临多重张力
“修古桥”首先是修复古桥桥体。然而,古桥能不能修?该如何修?还存在不同主体、视角之间的张力。这成为“修古桥”项目的难点之一,也是生活场景中的“古物”如何保护活化的典型难题。
一是文物保护法律。古桥一旦成为文物,则须坚持“不改变原状”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经参与本次“修古桥”工作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古桥研究团队分析,此次需要修复的四座古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病害。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质性推动乡村古桥的原址保护和合理修缮,呈现理想中的沪派江南景色,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工作团队统筹协作、合力探索。
二是生活便利、安全保障和景观打造。部分古桥(如保佑桥、秀凤桥)还承担着乡村日常通行的功能。桥作为交通设施,应考虑行人安全、便利需求。
古桥也曾因应时代交通需求而发生变化。如姚家宅桥,曾因便于拖拉机通行,在两块石板之间被填充了水泥(图9)。保佑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行人推行自行车等的方便,台阶的中间地带被填平(图10)。
桥栏是典型争议点。进入21世纪,为了保障行人安全,秀凤桥、姚家宅桥、蝤蛑桥还被安装了一边的栏杆(德润桥曾有安装,后被拆除)。村桥、平桥一般不设栏杆,安装栏杆显然有悖原貌,也不甚美观,如此改造还可能违反了《文保法》“不改变原状”原则。可见,通行安全便利、风景原貌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相当的张力,也是后续各方协商、权衡、取舍的地方。
三是资金。古桥修复虽然有全域土整项目的资金支持,但要施行理想、彻底的修复,花费巨大。据了解,一块5米长的金山石市场价就高达20万元。因此,实际修复方案仍须考虑多种因素。例如修复资金投入后的经济回报。如果古桥修复耗资较多,但风貌恢复不理想,难以“服务旅游”,抑或因要“保护”而无法通行利用,则易被视为不可行。反之,花费较少的修复,如若没有实现古桥保护、风貌恢复,也将有违初衷。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