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9月15日,中美经贸会谈中方新闻发布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京涛出席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主持发布会。(新华社)
博观工作室出品
文丨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特派记者 许海林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尹野平 何珊
坦诚、深入、建设性!
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5日,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马德里,中美两国最高层级的经贸团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面对面沟通。
这是继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之后的第四场会谈。
会后,中方发表了经贸会谈成果文件。
会谈成果中明确指出:双方就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
在博观工作室看来,这看似是一份“技术性”的声明,但背后释放出的信号,绝不只是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更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
首先看会谈地点,之所以选在马德里,其实大有深意。
中美选择马德里作为沟通平台,凸显了欧洲的桥梁作用。
更深层次的是,中国和欧洲的互动正不断加深。该地区不少国家都欢迎中国在全球经贸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所以说,中美对话的舞台虽然在马德里,但背后折射的,却是中国在全球朋友圈里的灵活运用。
过去几年,美国动不动就对中国企业加征关税、发起调查、甩出黑名单。表面看是对中国企业下手,实际上是政治化、武器化的手段。
但这次马德里会谈,两国团队在TikTok、投资障碍等敏感议题上,都直接摊开来说。
就像会谈成果中提及的那样,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沟通。
坦诚,是第一步。只有把话说开了,才有可能逐步走向解决。
会谈成果中还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中方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将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海外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句话分量很重。它不仅是对美方的表态,更是对全世界的宣示。
在全球经贸格局风云诡谲的当下,中国并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一方,而是一个能主动设定议程、提出原则的平等大国。
对于TikTok问题,中方也明确了两点:
1. 依法依规开展技术出口审批;
2. 充分尊重企业意愿,支持企业在符合市场原则基础上,开展平等商业谈判。
一句话说,中国不做出卖企业的交易,不做牺牲原则的妥协。
这和美方的思路截然不同:美国过去几年习惯于挥舞“大棒”,要么禁你,要么你卖。
而中国的态度是:市场问题回归市场,法律问题依照法律。
这就是规则意识和制度自信。
美方曾一度把TikTok当作“国家安全”威胁来炒作。
但中国态度很坚决:反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这其实是一种战略定力。面对分歧,不是绕开,也不是妥协,而是旗帜鲜明亮出原则,再在原则之下寻找合作的空间。
这种姿态,既展现了自信,也体现了大国谈判的智慧。
会谈成果里还有一句很关键的话: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这不是空话。想想过去几年,美国通胀飙升,部分中国企业订单受阻,美国消费者为此付出更多,全球供应链跟着震荡。
所以马德里会谈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回归”。
大国竞争可以有,但要有底线。把经贸彻底拖进对抗泥潭,结果只能是双输。
短短4个月,从日内瓦到伦敦,从斯德哥尔摩到马德里,中美连开4场会谈,节奏之密集,沟通之高效,背后少不了中方的推动和协调。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就在中美经贸会谈举行期间,中国同时还在处理欧洲、东南亚、中东多条外交线。
这种统筹调度、同时推进的能力,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企及的。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现在能把会谈成果落到实处。
中美关系不是“两国的事”,而是“世界的事”。
在全球渴望确定性和稳定性的时刻,马德里会谈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
想象一下,如果中美陷入经贸对抗,全球股市会不会动荡?能源价格会不会暴涨?新兴市场会不会跟着受冲击?
所以,这次会谈不仅是中美之间的沟通,更是对全球释放了一剂“稳定剂”。
当然,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仅凭数次的会谈就能“一步到位”。
但有了框架,才会形成基础。有了基础,才有未来深化的可能。
更何况,这次会谈的关键词之一是“建设性沟通”。建设性,就意味着不是吵架,而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过去几个月,从TikTok到新能源,从芯片到关税,美国几乎使出了所有的招数。
但中国挺住了,不仅挺住了,还主动出击,通过对话推动问题往前走。
这背后是什么?是超大规模市场的底气,是完整产业链的实力,是制度稳定性的保障。
认真做事的中国,不怕挑战。就像九三阅兵展示的军力一样,马德里会谈展示的,是中国经贸的定力和自信。
这也是博观工作室想要强调的,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达成成果,在国际社会渴望确定性和稳定性之际,向全世界发出了积极信号。
END
来源:博观工作室
编辑:何珊
二审:谷棣
三审:王海峰
